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中國飯碗如何端得更牢?
2019-12-18 09:28:1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齊強 郝迎燦 方圓 劉夢丹 張藝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18日訊 究竟哪裡能買到真正的五常大米?這是一個令來自河北的郝紅利困惑已久的問題。

  五常大米的名氣,郝紅利年輕時就有耳聞。成為米企供應商之後,他更是對五常大米產生了執念。今年10月10日,在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的邀請下,他來到哈爾濱參加了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抵達哈爾濱的第二天,他就和30多名客商一同前往五常市參觀考察。

  『第一次來五常,親眼目睹了五常水稻收獲、整地、倉儲、加工現場,感受到了五常大米生產加工的標准化、精細化和專業化水平,在這直接簽約,直接進貨,心裡踏實。』站在田埂上,郝紅利當場簽下了30噸大米訂單。

  在大米節金獎專場拍賣會上,北大倉糧油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北大倉金獎甄選大米,以每份(350克)2019元的價格成交,折合每斤2884元,創出最高單價的記錄。

  在大米節期間召開的供需商務對接會上,省內7個大米核心產區黨政負責人,8家省內優質米企董事長,200位省內米企供應商,以及來自中國飯店協會、北京黑龍江企業商會等214家各領域大米采購企業,現場簽約37億元。

  從亙古荒原變為中華大糧倉,黑龍江農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水稻、大豆、玉米產量在全國均名列前茅。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廣袤的黑土地上,大型收割機往來穿梭轟鳴作業,運糧車開足馬力。在晾曬場上,一斗斗金燦燦的稻粒堆滿臺面,小型拖拉機如同一支畫筆,在稻田上繪出一幅壯美的秋收畫卷。

  近年來,黑龍江推廣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應用,突破了水稻種植的高寒禁區,全省水稻面積和產量均佔北方14省(區)粳稻生產的一半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粳稻生產基地。

  水稻插秧,已經實現全程無人作業。今年春播期間,搭載著北斗導航的航天智慧農業系統在北大荒墾區華麗亮相,能精准控制播種機自動勻速播種、施肥。良種良法得到廣泛應用,高標准農田和水利灌溉設施的建設規模巨大,吸引越來越多的先進實用技術在此推廣。農業機械化和農產品加工技術快速發展,使生產效率和農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通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究適應氣候變化的減災保產調控技術,災害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持續減小。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66.5%,高於全國9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省、市、縣、鄉四級農技推廣服務網絡,現有農技推廣機構2853個,農技推廣人員12839人。』省農科院黨組書記劉娣說。

  打造現代農業領域航母

  今年7月16日,北大荒集團與阿裡巴巴(中國)軟件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各自拿出在互聯網經濟領域優勢,在雲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數字農業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探索『數字+產業+商品』合作模式。

  大事一件連著一件。8月20日,北大荒集團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華為雲建設、平安墾區、智慧農業、人纔培養等領域展開合作,推進集團數字化轉型。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及5G技術……北大荒將這些高新技術與農業結合起來,推動黑龍江農業產業數字化,為中國農業產業賦能。

  『對標國際糧商,打造現代農業領域航母,我們正在從現代農業向信息農業轉變。』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局長、董事長王守聰說,『這種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創新模式,以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作為支橕戰略,實現「從良田到餐桌」的新型數字化產業生態,讓「中國飯碗」中裝上質量最優、綠色安全、價格合理的「中國糧食」』。

  糧食看東北、東北看龍江。『中華大糧倉』黑龍江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今年在氣候條件不利的情況下,全力抗災保產,力爭實現糧食生產『十六連豐』。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