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21日訊 歌劇《蕭紅》在期待中與觀眾見面了。在蕭紅誕辰將近110周年之際,為紀念蕭紅,弘揚蕭紅以筆做槍投身抗日洪流,投身對人類愚昧的批判性寫作的高尚情操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省委宣傳部和中央歌劇院共同為觀眾傾情奉獻了這臺大戲。
歌劇《蕭紅》是近年來蕭紅戲劇舞臺上的一出精品戲。創作期間,經過主創人員多次往返蕭紅故居紀念館、研讀蕭紅作品、對黑龍江風俗人情的調研等采風活動,以對歌劇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蕭紅的熱愛,傾力打造了這臺戲劇,集諸多藝術創新點於一身。
在主題上,歌劇將蕭紅置身於國家民族危亡的大時代背景下,突出蕭紅悲劇與家國命運的共進退。蕭紅的一生飽經戰亂,既充滿艱險,又波瀾壯闊。歌劇描繪了九一八事變後,蕭紅投身於哈爾濱左翼文學圈,與『牽牛坊』蕭軍、羅峰、舒群等中共地下黨和進步青年以筆做槍,喚醒民眾爭取自由。
在內容上,以蕭紅與進步青年作家蕭軍、端木蕻良的感情線索為主線,串起蕭紅畢生與文學不解的情緣和執著於文學創作的精神追求。貌似柔弱的蕭紅,在文學創作上,不拘法度勇於創新、善於實驗,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有著魯迅、茅盾、胡風、丁玲、聶紺弩等同時代作家推崇的天賦纔華。無論是蕭軍還是端木蕻良,都是由於仰慕蕭紅纔華而愛上蕭紅,盡管結局令人扼腕惋惜,但曾經的患難真情也讓人感動唏噓。在抗戰中,作家與全國人民一樣面臨著流離失所和逃難困境,可無論蕭紅蕭軍還是端木蕻良都沒有放下手中的筆。而蕭紅始終關注現實、關注底層人命運,是現代中國文壇最傑出的作家代表。
在結構上,具有現代戲的探索性。舞臺布景以漫天雪花和白色病床為基調,制造蕭紅彌留之際的夢幻意境,引出她筆下塑造的人物小團圓媳婦、趙三、有二伯、父親等參與歌劇敘事中,以期達到烘托其文學創作成就的目的。敘事手法上,首尾呼應,運用倒敘手法,將蕭紅敘事的展開定格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佔香港,而蕭紅卻纏綿病榻,加之庸醫誤診,缺醫少藥,將蕭紅推向死亡。尤其可貴的是,劇終以紅色背景和白色病床緩緩昇起,蕭紅浴血重生般的意象,將歌劇推向結尾也推向高潮,提亮了蕭紅形象的永生不死的精神風采。
歌劇《蕭紅》給觀眾帶來驚喜的同時,也引發思考。在許多同時代作家被歷史淹沒的今天,蕭紅卻頻繁被人閱讀、解讀、創造。是什麼讓人對她念念不忘?很顯然,這是一個沒有統一答案的問題,但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她與蕭軍和端木蕻良的愛情故事。與她同時代的女作家並非沒有曲折的情感經歷,而是因為蕭紅的作品有跨越時空的力量。蕭紅能夠在作品中與人們進行對話,其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都有出人意料之筆,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獨特的難以復制的開放性的創造性體系,俗稱『蕭紅體』。正因為如此,蕭紅成為當今讀者的心頭好、手中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