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探尋黑土文明:300餘件文物亮相『黑龍江考古新成果專題展』
2019-12-25 23:22:15 來源:東北網  作者:宋天寧 許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2月25日訊(宋天寧 記者 許諾)25日,由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探尋黑土文明——黑龍江考古新成果專題展』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開幕。

黑龍江考古新成果專題展。
黑龍江考古新成果專題展。

  黑龍江省位於我國東北端,地處東北亞區域中心。考古學資料表明,區域歷史久遠,形成和保留了完整的文化鏈條,各個階段和時期,區域文化面貌獨特,民族交融不斷,為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文物是連接古今的紐帶。文物記錄著過去,也昭鑒著當今和未來。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逐步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無論是考古學研究,還是文化遺產保護目標的實現,目的之一就是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利用。當前,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探索一條符合國情和省情的文物保護與旅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全社會所關注和努力的方向。一方面,繼續深化區域文明的考古學闡釋研究,講好中國故事;另一方面,加強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黑龍江考古新成果專題展。

  本次展覽共分為『呼中北山洞遺址、小南山遺址、洪河遺址、亮子油庫遺址、金上京遺址、九間遺址』六個單元,共展出321件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省幾十餘年的考古發現和成果,進一步說明龍江文明的深厚歷史和發展歷程。自1930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發掘齊齊哈爾昂昂溪五福C遺址起,黑龍江省考古工作的開展,已有90年的歷史了。九十年來,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在黑龍江廣袤的土地上,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辛勤耕耘,為探尋黑龍江區域文明,重構黑龍江古代歷史作出了不懈努力。經過數十年的資料積累和有計劃的考古工作,至20世紀末,初步構建了黑龍江區域一萬年以來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體系;以豐富的實物資料,充實了唐(渤海)、遼金、元明清等各個歷史階段的民族融合畫卷,書寫了黑龍江區域文明的演進史。21世紀以來,在大遺址保護理念的指導下,黑龍江考古工作不斷強化課題意識,深化學術研究,加強公眾考古宣傳,進一步推進黑龍江考古學研究及學科體系建設戰略目標的階段性轉變和向前發展。

市民觀看展覽。
市民觀看展覽。

  新時期,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足文物資源實際狀況科學保護,加強考古科研規劃,自2013年以來,開展多項主動性課題考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學術認識和成果。這裡遴選了部分考古成果呈現給公眾,分別為大興安嶺北山洞遺址、饒河小南山遺址、撫遠亮子油庫遺址、齊齊哈爾洪河遺址、大慶九間遺址、阿城金上京遺址等,所涉遺存年代跨度長,涵蓋自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渤海國時期、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等各個時段。這些遺存的考古發現,是我們重新認識和解讀黑龍江文明化進程和歷史發展脈絡的重要學術支橕點,是我們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

  下一步,黑龍江省博物館將繼續密切關注我省重要的考古新發現,力爭第一時間將新出土的重要文物在博物館中進行展示,讓廣大觀眾了解黑龍江省的重要考古成果,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