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2日訊 回顧2019年,他說與同行共同為創新墾區生物炭產業體系構架進行了深刻探索,忙碌而充實。展望2020年,他說要培養我國農業工作崗位上的創新奮斗者,要用科研促進墾區農業生產力提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講師殷大偉,總是這樣充滿乾勁,他8年如一日地從事黑龍江墾區生物炭應用基礎研究。
『我出生於伊春市,從小在林區長大,2003年到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讀本科,開始深入了解黑龍江墾區,我對家鄉和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2013年,殷大偉於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省生物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畢業後,選擇回到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工作。
殷大偉告訴記者,我國白漿土主要分布於東北三江平原,白漿土糧食產量一般較附近黑鈣土約低20%,為典型障礙性低產土壤。黑龍江墾區存在面積巨大的白漿土、酸化土等低產田亟待改良。他的研究之一就是利用生物炭技術改良我省白漿土及酸性土,主要以農林廢棄資源循環利用為基礎,以生物炭為核心的秸稈炭化還田技術,消化利用農業廢棄物,增加土壤投入,提高耕地生產能力。
『生物炭試驗區重點分布在農墾建三江、牡丹江、齊齊哈爾管理局等地,地處我國東北高寒地區,環境條件復雜多變。』因此殷大偉承擔的科研任務都要嚴格把握農時開展,需要定期到生物炭試驗區進行取樣調查測定,在田間地頭進行作物表型組的鑒定,其中艱辛不言而喻。然而他已在墾區連續8年開展生物炭改良東北障礙性低產白漿土長期定位跟蹤試驗,有著長期理論方法積累。
截至目前,殷大偉參與制定了我省生物炭方向地方標准5項,獲得省農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農墾總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著力推進黑龍江墾區生物炭應用技術標准化。
現在,殷大偉正在修改幾項待發布的我省生物炭地方標准。他說:『我們還要繼續推進生物炭改良黑龍江省中低產田、減量施肥及棚室連作障礙消解等瓶頸問題相關課題,進一步開展與我省生物炭企業合作研發、創新適於墾區生產應用的生物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