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她把最美好時光都交付給了山村孩子 ——記2019『感動龍江』年度人物、遜克縣乾岔子鄉東昇小學退休教師劉桂芝
2020-01-08 15:19:04 來源:東北網-黑河日報  作者:吳珊 常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8日訊 2019『感動龍江』年度人物劉桂芝頒獎詞劉桂芝,遜克縣乾岔子鄉東昇小學退休教師,2019『感動龍江』年度人物,是黑河市首位獲此殊榮的市民。近日,劉桂芝從省城哈爾濱載譽而歸,本報記者在黑河對她進行了專訪。本報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向廣大讀者展示劉桂芝『感動龍江』的精彩人生。

  時間回溯到1958年仲夏,剛從乾岔子鄉完全小學畢業的劉桂芝,按組織要求到東昇村任教並擔任校長。

  滿懷希望和憧憬,她向村黨支部遞交了『調令』。萬沒想到的是,村裡給她吃了『閉門羹』。

  是的,當這個只有15歲,身材瘦小、稚氣未脫的小女孩站在面前時,村委會一班人怎麼都不信,公社會分來一個孩子當校長。

  面對質疑,劉桂芝沒有退縮,而是積極爭取,『軟磨硬泡』。用誠心感動了村委會一班人,答應她留下來試試。從此,劉桂芝開啟了長達一個甲子的逐夢之旅。

  一晃,61年過去了,當年的青春少女,如今已成為古稀老人。提起往昔的崢嶸歲月,當了一輩子老師的劉桂芝如數家珍、神采飛揚。

  雖然被冠以『校長』的頭銜,但劉桂芝清楚,這是一張有名無實的『空頭支票』。

  東昇小學的教育尚屬空白。在一無所有的『白紙』上描繪藍圖何其不易。是組織交付的重任,是鄉親們殷殷的重托,更是一塊啃不動的『硬骨頭』。這也是村黨支部給她吃『閉門羹』的原因所在。

  『不,更是一塊試金石。』回想起當年的艱辛,劉桂芝一臉堅毅。

  沒有教室,借用村部;沒有教具,動手自制;沒有學生,挨家去請;沒有桌椅,學生自帶。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支奇特的隊伍——100多號從8歲到16歲不等的『童子軍』,在一個童音未脫的小女孩的帶領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開展學習。村部裡、操場上、大樹下、場院裡,到處充盈著他們的琅琅書聲;小黑板、小沙堆、小樹枝、煙盒紙,成為簡單實用的『教具』;鉛筆頭、粉筆頭、橡皮頭、針線頭,都被認真地整理收藏,成為不可多得的『財富』。

  白天教孩子,『夜校』教家長,深夜忙備課,經常熬通宵,這個瘦弱的小女孩,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勁。正是靠著這股鑽勁、韌勁、心勁,她把村黨支部一班人和父老鄉親們深深地感動了。她成了鄉親們眼裡的『寶貝疙瘩』,請她吃飯、給她送飯的鄉親和孩子們數不過來,真可謂『吃百家飯、教百家人』。

  也有生氣的時候,有的『孩子王』比他的年齡都大,山裡孩子『野』慣了,耐不住枯燥和寂寞,學習沒定力,淘起氣來卻是花樣百出。為這個,『小劉老師』沒少受憋屈。有時直接被氣哭了,更多時是被掛著淚花兒氣笑了。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也成為她人生底片中最靚麗的色彩。

  人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生命,劉桂芝為了山村的教育,險些犧牲最寶貴的生命,而把她從死亡邊緣拉回的,也正是她為之奉獻一生的孩子們。

  剛參加工作的那年9月,她到鄉中心校開會。散會後,校長告訴她:給東昇小學蓋校捨的300元資金『批文』下來了,需要到公社辦領取手續。她滿懷喜悅拿到『批文』時,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

  北方的秋季天黑得特別早。此時,她回村有兩個選擇:一是走大路,4公裡山路至少需要1個半小時;二是走小路,1公裡羊腸小道大約需要半小時,但需要趟過一片被稱為『後河溝』的沼澤地。幾經思考,她選擇了後者。

  很快來到『後河溝』,她整理好斜挎在肩上的挎包,像一只靈巧的燕子,在『塔頭』上飛躍。對這條村民們經常來回走的濕地之路,她很熟悉。也許是太大意了,她一腳踩空落到水裡迅速陷落。她把挎包摘下、舉起,直到水沒了腰纔終於探到實底。而此時,大腿以下部位,陷在泥沼中不能自拔。秋天的水冰涼刺骨,她默默承受著。而此時她纔發現,後面,兩只狼一直尾隨自己。

  天漸漸變黑,狼開始試探著穿越沼澤靠近她。即便60多年後的今天回想起來,劉老師依然心有餘悸。

  生的希望出現在最絕望的時刻。此時,村後的小山坡上出現了一群人影。『老師、老師』,一聲聲稚嫩的呼喚,劃破山野的寂靜。『哎,我在這呢』,她拼力應答。那一瞬間,這個倔強的小女孩流淚了,她知道自己有救了。

  是孩子們跑回村裡,取來乾糧和水,斧子和大繩,砍樹結排,一直鋪到她面前,齊心協力地把她從泥沼中拽出來,放到『柳樹排』上喊著號子往回拉。一直拉到村口,秋收晚歸的鄉親們聞訊趕來,七手八腳地把她抬回去。

  指揮著孩子們完成這一切的,是平時氣她最狠的『孩子王』。她說:『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當時那種恐懼、無助和無奈,感到窒息無力時孩子們的聲聲呼喚,躺在柳樹排上眼望漫天繁星,聽著孩子們聲聲喊號時的幸福。』

  身體恢復後,她和鄉親們一起,和泥築牆、伐木建房,趕在上凍前的一個月時間裡,建好東昇村第一所小學。此後,東昇小學從茅草屋到土坯房,再到『夾杆房』、紅磚瓦房。一甲子歲月,六十載時光。教師們換了一茬又一茬,唯有她,宛若一株不老的青松,紮根在這一方沃土,在這裡結婚生子、教書育人,以一顆紅燭之心,用三寸喉舌在三尺講臺無私奉獻。

  當劉桂芝在『感動龍江』人物頒獎現場領獎後,一直守候在現場的哈爾濱某高校教授趙強迎上前,將一束美麗的鮮花送到劉桂芝胸前,他代表同學們向老師表達最美好的祝福。他動情地說:『小時候同學們家裡都很困難,父母都把孩子留在家裡幫農,不願意讓孩子上學。劉老師見不得我們輟學,就挨家挨戶地動員、勸學,纔讓我們重回課堂,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通過網絡直播看到敬愛的劉老師領獎後,一時間,學生們問候的電話響個不停、短信接連湧入:『劉老師,如果說知識改變命運,那您就是改變我人生的明燈,師恩難忘』『最冷的那個冬天我沒有棉衣穿,老師給我帶的棉衣我現在還保留著,保重身體』『過年返鄉一定要去看老師,想念您熱乎可口的飯菜』……

  如今,她教過的學生,有名牌大學的教授,有領導乾部,有國企、外企高級員工,有省內知名的企業家。東昇村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學生。有的一家四代同堂,祖父、父親、兒子、孫子連帶著他們的媳婦,都是她的學生。每逢節日,學生們都會寄來禮物,送來祝福,她說,知識改變命運,看到學生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纔,這就是回饋給我最好的禮物。

  從年方及笄到耄耋之年,你默默堅守北疆邊陲,一甲子付出,寫就為人師表,一輩子心血,澆灌桃李滿園,三尺講臺,你築起強國之基,用青春與執著托起未來的希望。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