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10日訊 9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公室)推出的『重振雄風再出發·龍江這一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現代農業專場舉行。
會上,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過去一年我省的農業農村工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糧食生產再奪豐收,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改革和農村各項事業深入推進。
我省迎來『十六連豐』
2019年,黑龍江省糧食實現豐收,大豆振興計劃開局良好,我省作為全國優質大豆的主產區,也是重要的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大豆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1068萬畝,佔全國增加面積的77.3%。
『大豆振興』是我省糧食生產『十六連豐』的一個縮影。去年,我省糧食生產總產達1500.6億斤,連續9年位居全國首位。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8120萬畝,產量1660萬噸,均位居全國第一。高值高效特色作物面積2104.2萬畝。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235萬噸、110萬噸和465萬噸。水產品總產量64.8萬噸,比上年增長3.8%。
想要牢牢端住『中國飯碗』,就離不開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去年,我省落實黑土耕地保護試點432.4萬畝,開展耕地地力恢復試點1200畝,實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1415萬畝。秋冬季全省秸稈還田面積超過1億畝,還田利用率達到57%。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85%。農業『三減』示范面積4000萬畝,比上年增加500萬畝。全省有機肥施用1800萬噸。
去年,我省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780萬畝。建設『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1600個。建立1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建成34個高標准科技園,全省科技園總數達到350個。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7%,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推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三產融合打造龍頭企業
2019年,我省成功舉辦第二屆國際大米節、第二屆農民豐收節、首屆中醫藥博覽會、世園會『黑龍江省日』活動。借助節會平臺,北大倉『黑土地』牌大米蟬聯國際大米節金獎。不僅僅是龍江大米,整個『龍』字號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持續提昇,銷路也越來越好。
如今,國際大米節已成為國際稻米界極具影響力的盛會和黑龍江省標志性節會品牌,『出村進城』也成為拓寬我省特色農產品營銷的必經之路。去年,我省積極推進與阿裡巴巴集團合作,開展了訂單農業『聚土地』項目,組織方正、五常等10個縣(場)10種農產品上線銷售。全省8857個益農信息社實現電商交易額1.92億元。
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業。去年,我省三產融合水平明顯提昇,深入實施『十百千』培育行動。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4家,截至2019年10月末,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477家,營業收入實現2215.4億元。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30個,國家和省級產業園達到67個,省級農民創業園達到108個。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我省指導63個縣市重點推進了144個產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8%,縣域經濟發展明顯向好。對全省經濟正向拉動,呈現創新晉位、比學趕超的良好態勢。
釋放農民農村新活力
2019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關鍵之年,我省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為今年的圓滿收官奠定良好基礎。去年,全省485個村實施整村改廁,完成改廁13.25萬戶。189個行政村開展農村垃圾治理試點,輻射帶動4305個行政村開展垃圾治理。對25個水源地保護區6318戶實行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建成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站1100個、秸稈直燃鍋爐供熱項目47處,安裝戶用生物質爐具8.8萬臺。打造『菜園革命』示范村107個,全省『菜園革命』示范村總數達到259個。
我省農村環境改善的同時,農村活力也在明顯增強。去年,我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省10413個集體經濟組織全部完成清產核資,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7856個,完成登記賦碼錄入國家登記系統的4351個。
我省成立了黑龍江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建立了44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409.8萬本,頒證率94.7%。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20.7萬個,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4000多萬畝次。農業大數據金融平臺累計為農貸款69億元。探索推廣『投保入股分紅』等農業保險模式,全省種植業政策性保險承保1.3億畝,養殖業政策性保險承保65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