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4日訊 隆冬時節,白芍、防風、板藍根等中藥材早已『顆粒歸倉』,但大同區廣袤大地上,細細嗅來,仿佛空氣中還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藥草香。
近年來,大同區緊緊依托資源稟賦,全面貫徹省委『北藥產業』發展部署,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提昇綜合效益、拓寬增收渠道,實現了『大同北藥』品牌昇級,走出了一條特色中藥材產業發展之路。
日前,大同區豐鑫泰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去年起收的防風,正在棚室內晾曬,不久後將銷往河北省的一家藥企。『我們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目前本地種植面積超過800畝,品種有防風、甘草、蒼術等。』合作社理事長楊文慶告訴記者,通過訂單種植,他們的中藥材銷路和價格都有保障,2019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近400萬元。
做好藥材文章,大同區已是成竹在胸、頗具規模。目前,該區重點發展板藍根、月見草、白芍、黃?等15個品種,種植面積達8.5萬畝,帶動種植1246戶,畝均純增收400元以上。同時,新建區級中藥材試驗示范園120畝,示范種植食藥同源、道地藥材等6大類、40個品種;創建省級『互聯網+』藥材園區,與廣東省中醫藥研究所深度合作,設立『廣東省中醫藥研究所北藥研發基地』,引入專家坐診,實施藥性檢測,開展擴繁培訓等……中藥材產業正成為大同區農業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在全部中藥材中,板藍根的種植面積超過『半壁江山』。『我區板藍根種植面積達4.8萬畝,約佔全國總量的50%以上。另外,我區是「中國板藍根之鄉」,還擁有「大慶大同板藍根」地理標志,並被認定為板藍根GAP生產基地。』大同區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胡偉告訴記者。
如何將中藥材的規模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將『天然藥倉』變成『天下藥倉』?大同區積極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條,強化服務、培育龍頭,通過招商引資發展中藥材加工企業,實現原料藥就地轉化增值。
在大同經濟開發區,全市『百項開工建設』重點產業項目之一的5000噸/年中藥材種植、飲片及萃取全產業鏈續建項目已經建成,正在為正式生產做最後准備。
該項目由安徽藥商投資建設,能夠不遠千裡來到大同區,看中的就是這裡中藥材品種豐富、質量上乘,以及規模種植優勢。大同區本地及周邊的各類中藥材,將在這裡經過精選、洗藥、潤藥、切片、乾燥等工序,被加工成中藥飲片,身價倍增,銷往全國。『我們大約年可消耗本地中藥材2000噸,品種主要有板藍根、黃?、白芍、桔梗等,目前年產值預計在6000萬元左右。』黑龍江鼎元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楊銘琦說。
大同區還專門制定中藥材五年發展規劃,出臺中藥材產業發展扶持意見,通過補貼的形式,對育苗繁育、倉儲物流、基礎配套和人纔隊伍等11方面給予『真金白銀』扶持,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提質增效。2020年,該區計劃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10萬畝,進一步擴大防風、桔梗、黃?、沙參等道地藥材種植面積,突出道地特色,加大GAP認證力度,全力打造『大同北藥』特色名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