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月15日訊『那個、那個,凡是紅色的都給我包上,我都要了……』這是哈市女子蘇陽(化名)在商場購物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她有一個毛病:到商場見什麼買什麼,或同一款式,或同一顏色,全都買回家。有錢買東西這倒沒什麼,但她買回家後就不再喜歡。在朋友圈曬過之後或直接送人,或扔家閑置,有的衣服一年都不打開包裝,多的時候一個月就花掉數萬元。心理醫生表示,她要的並不是商品,只是購物時的快感,這是心理問題的病態反應。
近日,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心理中心來了一名女患者蘇陽。面對心理醫生,她的情緒很差,她說自己經常會感到不開心,除了逛街時以外,很多時候都感到心中郁悶,因而來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但在談到購物的時候,蘇陽的精神狀態好了一些。原來,蘇陽嫁給了一個商人,經濟狀況還不錯,只是丈夫經常外出,很少在家裡陪她。剛結婚的時候,蘇陽感覺無所謂,因為她可以每天在朋友圈曬新衣服、名包和名表來顯示自己的富有,但時間一長,她覺得這一切並沒讓自己真的幸福。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她經常感到煩悶,不高興的時候越來越多。
『後來我發現,只有在購物的時候我纔能得到優越感,於是就迷上了購物。』蘇陽說。開始還是有選擇的,後來就變成了在逛街的時候看到東西就想買,無論是否喜歡,有時候會指定同一種顏色或同一個款式的衣服、背包,全都買下來,之後曬到朋友圈裡。慢慢的,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多,有的衣服放了一年都沒打開包裝,於是她索性把這些東西拿來送人。有時一個月花銷數萬元,雖然丈夫沒多說什麼,但是購物給她帶來的快感也越來越小,因此她來向心理醫生求助。
心理中心主任徐佳介紹,正常人購物有目的性、比較性,有的人是為了求新求美,有的人是為了收藏;但病態中的購物完全是盲目的,他們需要的不是商品,只是購物的過程,雖然還不構成精神類疾病或障礙,但仍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心理和人格問題。蘇女士在談話中無意中表露出一個態度,她在內心對自己並未接納,對自己持否定態度,覺得同學和朋友其實看不起自己,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因此,她不斷的購物,不斷的曬購買的商品來『刷存在感』,並覺得只有購物或接受服務時,自己纔是被尊重的,纔是有價值的,其實她並不需要這些東西。心理專家表示,類似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只是這種心理問題的程度不同,其中女性明顯多於男性,多為社會功能缺失、生活空虛、個人愛好少等原因形成。
目前,蘇陽正在接受心理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