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6日訊(記者孫英鑫)老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其實『內行人』還有句話,機車跑得好,『撒砂』少不了。
在我國東北地區,特別是哈爾濱局集團公司管內,冬季大雪覆蓋,寒冷漫長。牡丹江地區、大興安嶺地區山巒疊嶂,千分之二十以上坡道司空見怪,這給機車行駛帶來嚴重挑戰。火車在雨雪天,特別是上坡時出現車輪空轉打滑以及緊急制動時,就需要
增大車輪和鋼軌之間的摩擦力,鐵路人采取『撒砂』這一方式。火車司機腳踩位於左腳下的踏板,就有細砂『涓涓』流出,流向鋼軌表面。
這砂子也是火車頭『出門』的『標配』,而這標配由各機務段的整備車間職工負責『人工』上砂。為機車補砂的人,職名為『上砂工』,是守護機車安全的『隱形人』。
王立章,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公司三棵樹機務段職工,年過半百的他給機車上砂已經25個年頭了。1月16日早上,記者在三棵樹機務段見到王立章時,他已經在寒冷的室外工作了近15個小時,這期間到室內暖和身子的時間不足半小時。說起上砂這活兒,他說鐵路上的活兒,哪有不辛苦的,風吹日曬習慣了,自己倒是樂此不疲了。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上砂工卻依舊是『老式』作業,原因是機車整備場大部分是近上百年的『光景』,如果進行改造需要投入相當大的資金。『這活不是啥技術活,卻實實在在的是個體力活』。『上砂工』王立章說,機車砂不比普通建築用沙,需要經過水洗、過濾、烘乾、除塵等環節,為確保機車砂質量,每次上砂前,都要對砂子進行『二次』檢查,確保砂粒大小均勻、尺寸不超限。隨著冬季冰雪天氣的到來,機車制動至關重要,機車上砂作業任務量也隨之上昇。在整備場的每個股道中間,都有一個盛放沙袋的大砂箱,裡面裝的是備用機砂。兩名上砂工共同抬運砂子,需要31袋25公斤的砂子纔能裝滿。三機整備場上有大砂箱共有15個,裝滿大砂箱只是上砂工作業的『冰山一角』。
和王立章乾一樣活兒的人還有3個人,平均每名上砂工每12小時要為30臺左右的機車上砂。每輛機車有8個砂箱,每個上砂工一天要為機車補1噸左右的砂子。上砂工一年四季工作在室外,即使是極寒,為了活動方便不會穿得太厚,辛苦不言而喻。在黑龍江地區,由於冬季降雪多、氣溫低,管內線路高坡大嶺多,上砂工的工作強度和頻次與其他地區相比,要增加多得多。
端著砂子日夜『狂走』,是上砂工的真實寫照。除了臂力好,那就是『腳力』好,從車頭到車尾,從地面大砂箱到機車小砂箱,從這臺車到那臺車,全憑『腳底板』說話。一個班兒下來,『計步器』最高時3萬步,走得『滿身汗』。王立章說,這活兒費鞋,自己從來不穿板腳、打滑的皮鞋,單位發的勞保鞋倒是很舒服,但是不夠穿,一個多月就『張嘴』,啥好鞋也架不住這麼走!。
25年來,王立章累計為機車上砂700噸,相當於裝滿了10節火車,他經手的機車砂箱,無一堵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