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7日訊(記者葛金鑫 那鵬翔) 在黑龍江省克東縣千豐鎮宏昇村,有一名『另類』的80後女大學生——王艷秋,她與愛人大學畢業後放棄了收入穩定、舒適安逸的城市生活,不顧家人親友的反對,毅然選擇了回鄉創業。四年多的時間裡,懷著紮根黑土地、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理想信念,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執著前行,在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王艷秋,1987年出生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第一原種場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經過十餘年寒窗苦讀,2007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陝西省西安郵電學院經濟管理系會計學專業,2011年大學畢業,在城市裡有了穩定的工作,並組建家庭,生活十分安逸。
然而,在王艷秋看來,繁華的城市並不是她的歸宿,家鄉的黑土地纔是夢想生根、發芽的土壤。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夫妻倆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選擇——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這個想法遭到了親友的一致反對,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說:『好不容易過上了城市生活,現在要回家務農,大學不是白上了嗎?』家人親友的反對、阻撓,甚至是冷嘲熱諷,絲毫沒有動搖王艷秋和丈夫的決定。2013年4月,二人毅然辭職,回到了克東縣千豐鎮宏昇村,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歷程。
2013年初,她把『乾給農民看、帶著農民乾、幫著農民富』作為自己的創業動力,帶頭投身創業大潮之中,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業實踐,影響一批人,帶動一班人,致富一村人。盡管王艷秋夫妻倆熱情高漲,但是村裡的鄉親們認為這兩個城裡回來的年輕人不過是一時頭腦發熱,瞎折騰,對他們並不看好。合作社組建初期啟動資金不足,二人向親友求助,沒人願意借錢給他們;建大棚需要承包土地,村裡誰也不願意租地給他們;夫妻倆挨家挨戶地動員親戚朋友加入合作社,承諾帶領他們致富,卻沒人願意相信他們的話;而且兩人對農業生產都沒有經驗,學習的東西有很多。
盡管困難重重,但王艷秋並沒有退縮,經過多方籌措和積極努力,她帶領身邊五位婦女創建了克東縣北辰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起進行棚室種植,從初期的提子種植、蔬菜種植,到現如今的食用菌種植,她們不斷地探索、創新、改變,只為尋求一個最適合當地的經濟項目。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王艷秋多年積極創業、主動帶動就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本人也獲得了多項殊榮。2015年以來,她先後獲得『克東縣第六屆勞動模范』、『齊齊哈爾市首屆創業先鋒』、齊齊哈爾市巾幗創新業標兵、齊齊哈爾市農民工創新業標兵、黑龍江省總工會第十一屆委員會執委會委員、『老區脫貧巾幗標兵』等榮譽稱號。2016年,她又當選為克東縣兢東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秘書長、齊齊哈爾市『青農聯』副會長及克東縣人大代表。她領辦的合作社也被評為縣扶貧工作先進合作社、『六興家之合作興家』。2017年當選克東縣人大代表,獲得全省巾幗建功標兵。合作社也連續三年獲得『扶貧先進主體』稱號。在一連串的榮譽面前,王艷秋更加增強了創業的信心與決心,繼續開拓,尋求產業創新道路。
2018年合作社從傳統的種植農業向農業產業化轉型,從事食用菌速凍加工、醃制加工及灌制品加工,實現了種植基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主要銷售到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一線城市,增加了產品附加值,擴大了企業帶動范圍。2018年企業帶動長期就業人員10人,零散就業人員100餘人。2019年擴大產業規模生產,種植滑子菇60萬棒、平菇10萬棒,加工食用菌產品700噸,預期產值420萬元。
貧困戶宋桂香告訴記者,她家裡因學致貧,家裡三個孩子,兩個在上大學,自己身體不好,家裡的地也不多,孩子上學的費用全靠老公外出打工來支橕,2018年,她來到了王艷秋的蘑菇加工廠打工,僅半年多就掙了8000多元,2019年全年,她自己就掙了近20000萬,這樣還不用外出打工,還能在家裡照顧孩子,真的給她帶來了太大的幫助,也大大改善了她家裡的生活狀況。
貧困戶羅彥珍告訴記者,她今年61歲,老伴已經過世,現在自己一個人生活,她還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走路行動都很不方便,也沒辦法外出務工,王艷秋了解到此情況後,結合廠裡需求,正好有一個剪蘑菇根的工作很適合羅彥珍,不用長時間站著,一把剪子坐著就能乾活,也不太累,於是王艷秋將羅彥珍招到廠子裡,2019年,不到一年的時間,羅彥珍就掙到了近6000元,讓她對生活的重新充滿了希望,她激動的對記者說:『以前腰間盤犯病,買藥錢都沒有,現在能靠自己雙手掙錢,我也有錢看病了,現在病情比以前好轉很多。』
王艷秋對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她說:『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我的根在這片土地上,選擇回到家鄉做新型農民,我無怨無悔,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過上小康生活是我不變的理想和信念。為了這個理想,我要在現代農業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帶領更多的鄉親靠勤勞的雙手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