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是天使更是戰士 省級新冠肺炎急重癥救治中心掠影
2020-02-18 10:03:5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譚湘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2月18日訊 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沒有了往日的喧囂。

  昔日通往住院部的大門,如今被黃色的臨時『圍牆』層層圍住,圍牆上面的紅色條幅上寫著『防疫隔離區無關人員禁止入內』。走進門診大樓,大廳裡推著『裝備』的保潔人員一直在有序地進行消毒作業。眼前的一切都在提醒人們,在全民戰『疫』的時刻,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已成為了為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打響『生命保衛戰』的地方。

  接到命令後20個小時,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就完成對原住院部有菌和無菌區隔離和兩個ICU重癥監護室及部分救治房間的改造。12日上午,新冠肺炎危重癥集中救治中心完成內部消毒,省疾控中心相關專家對改造工程進行驗收。13日,七臺河、綏化等地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就來到改造好的急重癥中心接受治療。在非常時期,龍江用非常速度和『疫魔』作戰,爭分奪秒拯救患者生命。

  醫生和患者的眼淚

  住院部三樓重癥醫學科群力病區,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是醫護人員下班後休息和工作的『大本營』。16日15時,哈醫大一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康凱完成6個多小時的工作後,脫下層層的防護服後來到了這裡。記者看到,脫下防護服後,她的手上全是手套勒出的印記。

  9日晚上,康凱、感控科主任任慧等5位專家在於凱江院長的帶領下星夜奔波,對全省8個地市重癥患者開展救治巡診工作。搶救重癥患者就是和時間賽跑,他們到一個地方顧不上吃飯,換上防護服就去為重癥病人診療,短短的兩三天,綏化、雙鴨山等有重癥患者的地市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這些天,他們充飢的『食物』就是巧克力和小餅乾,偶爾能在地市醫院吃上盒飯,就是他們最近吃的最『奢侈』的大餐。

  完成對全省地市重癥患者救治的調研工作後,康凱馬上又來到群力院區急重癥救治中心開始工作。『我們把你轉來,是因為省裡集中了最好的資源救治你,我們一定把你治好!』在急重癥治療中心工作的第一天,康凱對一名剛轉來的重癥患者輕聲地說。聽完這句話,這個高大的男性患者眼圈立刻紅了,此情此景,讓康凱那雙藏在護目鏡下的眼睛也滿是眼淚。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進行6小時的高強度工作,由於憋悶不透氣身上的皮膚全都過敏,扔下兩個望眼欲穿等待媽媽回家的孩子,面對這些,性格堅強的康凱從沒掉過眼淚。但面對患者無條件的信任和托付,康凱流淚了。『我們和患者接觸很多,有時候會握著患者的手安慰他們,給他們信心和勇氣,有時候也會幫患者擦掉他們的眼淚。』偶爾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康凱做到了,白衣戰士們做到了。

  簡短的采訪結束後,康凱匆忙離開,要去參加三點半開始的為重癥患者進行的會診,等會診七點左右結束後,康凱回到賓館。怕醫護人員回家後感染家人,醫院給前線醫護人員安排了臨時的『家』,在這裡,康凱會繼續研究第二天的治療方案。

  疫情結束後最想做什麼?『趕緊回到家,和愛人與兩個孩子好好擁抱。』這是康凱的心願。

  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黑龍江省新冠肺炎重癥救治專家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第四屆主任委員、哈醫大一院院長於凱江是一個有淚不輕彈的漢子。但這幾天,他被『戰友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在重癥監護室裡,醫護人員穿著厚重的防護設備為病人做插管、吸痰等治療,防護鏡的勒卡讓醫護人員臉上都留下了血印,長時間穿戴N95口罩和防護服,憋悶不透氣,工作一會兒就汗如雨下,除了技術活兒,醫生們還要拼體力。這種工作強度,醫生們一直靠堅強的意志在堅持,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想要退縮。』

  談到自己的『戰友』,哈醫大重癥醫學科主任趙鳴雁也感動不已,『一線的每一名醫護人員都值得歌頌。』趙鳴雁說,重癥監護室每一位醫護人員搶救病人的時候都是『跑步行動』,一個病人出現緊急情況,三四個護士都會同時『衝』上去幫忙。由於接到任務時候時間緊急,發出號召後一個小時內,抽調的所有醫護人員全都來到群力院區報到。

  這幾天,趙鳴雁看到,重癥醫學科的老護士長李靜瘦了,也憔悴了。50周歲的護士長完全可以不用到臨床一線工作了,但李靜護士長作為省內重癥醫學科護理組的老將,主動請纓上『戰場』,跟著於凱江到處調研,幫助籌備群力院區二樓和五樓的改造工作,經常工作到半夜還不能休息。為急重癥病房的籌備嘔心瀝血,小到一個手術刀盤、消毒液,大到醫療設備、耗材,都是李靜在操持。『我真心的感謝他們,在汶川地震、伊春空難、非典等重大事件發生時,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一直衝鋒在前,從未退縮過。』戰友們的精神和情懷,讓趙鳴雁永生難忘。

  趙鳴雁自己,也如『陀螺』一樣旋轉奔忙。每天對急救中心重癥患者的會診和為省內各地市重癥患者的會診是她的『必修課』,『把重癥患者進行集中管理的目的是得到更高水平的救治,如果病情太重轉運過程無法保證患者安全,那我們就不建議轉入救治中心。』每一個病人是否轉運都是由趙鳴雁來『過篩子』。白天的醫務工作結束後,晚上回到家裡,趙鳴雁還要繼續熬夜,撰寫《新冠病房醫生工作規范》《重癥病人的轉運規范》等,以便醫護人員在為重癥患者治療、轉運的過程中都能『有章可循』,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救治。

  48小時,急重癥中心完成改建投入使用,這樣的龍江速度,是因為有這些平凡的醫護人員的『支橕』,謝謝你們,偉大的白衣戰士。

  『疫情結束,我想平常地上一天班,平常地過一個周末』

  上完四個多小時的班,重癥監護室群力病區護士長畢迎的鼻子已經被護目鏡和口罩卡出了血印。『現在每名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都很大,設置的班次是護士四個小時換一次班,但現在患者較多,每一名患者的吃飯、排便、皮膚清理等工作都是護士在照顧,護士完成各種處置後可能得五六個小時纔能下班,真的很辛苦。』每天能睡上五個小時,對於畢迎而言是一種奢侈,連續作戰讓她每天早上從賓館醒來,都感覺全身酸痛,但即便如此,也要掙紮著起來,因為她知道,科裡的護士和ICU裡的病人,都需要她。

  多年來在重癥醫學科工作,讓畢迎看到了太多生離死別,也培養了她堅毅、果敢的性格。每天和新冠肺炎重癥病人這麼近距離的接觸,怕過嗎?『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沒有時間想這個問題。在這樣的時候,一線需要我們,我們責無旁貸得衝上去。』一直冷靜堅毅的畢迎,一談到自己正在上初中的孩子,突然無語凝噎,『孩子特別懂事,她的初中班主任也非常照顧她,每天認真檢查她的作業。』這次疫情,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原來從前那麼平靜如水的平凡生活都如此值得珍惜,都是那麼幸福。

  疫情結束後最想做什麼?畢迎說,她就想平常地去上一天班,平常地和家人孩子過一個周末,重新體味過去沒有意識到如此值得珍惜的平凡的生活。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眾志成城 黑龍江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