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5日訊(周同 記者 杜筱)面對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黑龍江省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哈醫大二院重癥醫學科黨支部書記王洪亮,這位有著24年黨齡,曾衝鋒在汶川地震、大興安嶺火災、抗擊甲流一線的『老兵』,毅然寫下支援武漢的請戰書。大年初三,作為黑龍江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臨時黨委宣傳委員、第二黨支部副書記、哈醫大二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和他的隊員們一起奔赴武漢。

從正式進入武漢協和西院支援第一天開始,王洪亮每天忙碌的身影就奔波在病區間、隊員間、各種工作協調會議間,在黨支部副書記、隊長、重癥醫學科醫生不同身份間不斷轉換,一切都只為了一個共同目標——早日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作為第二黨支部副書記,他帶頭踐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臨時黨支部設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卡上,使黨支部成為隊員們堅實的後盾。

作為醫療隊長第一個任務,就是開創醫療隊與武漢當地醫護人員之間更加流暢的合作模式,打造一支訓練有素、配合默契的隊伍。王洪亮憑借多年的重癥診療經驗,以最快速度將普通病房改造昇級成為科學、合理的重癥病房。面對特殊的工作環境,工作方式的差異,南北文化的不同,他求同存異,經過反復推敲,最終制定出了一整套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高效治療體系和醫療制度。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有11支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隊,其中還有全國知名的『國家隊』。在醫院出具的各外援病區收治病人數量、病死率等多項指標進行的統計表中,『黑龍江一隊』始終名列第一,這支醫療隊也被稱為『最強外援』。2月16日,國家醫療督導組到武漢協和西院進行質量檢查,對王洪亮所在的重癥病區給予了高度肯定。
雖然醫護人員已經做好了心理准備,但身在異地他鄉,每天面對病人的高強度工作,心理多少都會有些波動。為了讓醫護人員心態平穩,王洪亮每天下班後都會陪大家一起聊聊當天遇到的各種事兒,或者陪大家在駐地附近走走圈,盡力讓大家從病房的緊張狀態中抽離出來,這樣成為他特意為醫護人員安排的『心理疏導課』。目前到武漢已經近一個月,所有隊員都保持著飽滿而健康的心理狀態。用他的話說:『只有自己足夠強大,纔能救更多的病人』。
重癥病區接診第一天,患者同一時間集中入駐,接診壓力最大,王洪亮身先士卒,選擇第一批進入病區。在4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裡,他接診處置了20位危重患者,保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走出病區時,他臉上被護目鏡、防護口罩壓出深深的勒痕,防護服裡面的衣衫全部被汗水浸濕,但他根本無暇顧忌,便立即組織全體醫護人員討論病情,進一步完善診療流程,為後繼接班的醫護人員提供最寶貴的經驗。2月14日情人節,王洪亮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一面寫在紙上的錦旗,『大愛無疆重塑生命』表達患者對他的感謝,看到這份禮物,王洪亮心裡十分溫暖,覺得一切付出都是那麼值得。
王洪亮從事重癥醫學科工作已經20年了,他時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與同事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使許多瀕臨死亡的危急重癥患者轉危為安,到武漢以來,他就沒有下過『火線』,始終衝在第一線,守護患者生命健康。第一批醫療隊抵達之後,黑龍江又後續派出七批醫療隊,王洪亮將自己負責的病房安頓好了之後,還承擔起後續的隊員的業務指導和培訓工作。他分別前往孝感市、漢川市和安陸市,為其他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和當地醫護人員進行新冠病毒肺炎診療要點培訓。
2月19日,為盡快提供救治一線急需的相對規范的重癥救治『臨床路徑』,配一套『好使』的武器,作為省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的王洪亮幾乎一宿沒睡准備材料,召開跨越武漢-黑龍江兩地的『緊急會議』,以視頻的形式為400多名參會人員現場授課,大多數人就在救治病房裡,亟待救治的患者就在身邊,會議成了名副其實的『現場會』,也為患者帶來了更多生的希望。
生命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危難之際,總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偉大。以疫情為令,白衣『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難而上,用生命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讓我們在大災大難中看見曙光。『盡所能,展所學,救所治』這是王洪亮給自己的要求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