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各地中小學生體驗了一把『網上』開學。盡管很多地方圍繞『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做了大量工作,但將課堂搬到『雲端』,不論是對於主管部門,還是老師、家長、學生,多少都還有些『水土不服』,各方不斷『吐槽』,也把原本藏在盲區裡的一些問題,不留情面地暴露了出來。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上網課雞飛狗跳』,不僅是家長,老師們也一樣,『怎麼「連麥」?』『學生裝「卡」怎麼辦?』很多化身『主播』的老師們為此愁壞了。但這些問題之『難』,相比於一些困難學生的『上課難』,又根本不算什麼——孩子們上山頂『找網』、到村部院子『借網』、爬屋頂『蹭網』,他們不想把課落下,也不想讓自己『被』落下。
孩子們的主動,讓我們有些被動,這是我們不忍看到的『懂事兒』。我們必須意識到,當下的『網課公平』已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設備有沒有?網速快不快?流量夠不夠?學生們的功課不能靠後補,這就要求我們,盡可能把功課做在前邊。
3月2日是黑龍江中小學生開學的第一天,為了做到『面向全體,不落一人,確保質量』,黑龍江省教育廳第一時間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協調各部門,對於沒有網絡、沒有電視、沒有手機的『三無』家庭,開展『一對一』幫扶,並要求具備條件的縣(市、區)可直接提供硬件保障。此外,還給家庭困難的孩子免費提供20G的流量。而針對老師線上教學經驗不足的問題,黑龍江則實施了網上教學進行培訓和指導,並組織教研力量、骨乾教師對線上課程資源進行二次開發。
政策不僅要有溫度,更要來得及時,『補救措施』誠然有效,但『靠前』行動,纔更能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論是復課,還是復工復產的過程中,總有很多應變舉措,時刻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治理能力。十全十美自然很難,卻也鞭策我們不斷反思,想得如何再『細』些?政策如何再『暖』些?被動如何更『少』些呢?
事實上,農村學生上網課之難、數字化教學在鄉村學校推廣之難,在疫情到來之前早已存在,不過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被顯露無遺。這是一根網線的問題,又不單純是一根網線的問題。截至目前,也許各方都已在網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網課究竟該怎麼上,仍待完善仍待推敲。
不過,把人民群眾的痛點、難點、堵點放在心中腦中,讓更多出臺的政策自帶暖心的溫度,肯定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