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經醫護人員的悉心治療,省新冠肺炎重癥集中救治中心的最後一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轉出了ICU,轉入過渡病房。
從2月12日到3月18日的35天裡,在省新冠肺炎重癥救治專家組組長、哈醫大一院院長於凱江,以及哈醫大一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趙鳴雁等400餘名醫護人員的努力下,通過對患者進行分層診治、多學科MDT會診,提供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救治了我省大部分重癥及危重癥患者,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重癥和危重癥的病死率。
決策
——建立省新冠肺炎重癥集中救治中心
疫情發生之初,我省新冠肺炎患者確診人數不斷增加,特別是由於我省各地市醫療水平發展不平衡,導致重癥及危重癥患者不能得到有效地救治。2月8日,於凱江利用72小時跑遍綏化、大慶、齊齊哈爾等8個地市,進行了調研,第一時間將相關調研情況進行了匯報。
2月11日上午,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召開視頻例會,會議指出,集中省內專家和優質醫療資源,集中救治重患和危重患。要賦予省重癥救治專家組配置醫療資源的權力和救治權威,調集優勢力量盡最大努力搶救危重患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在哈爾濱市設立省級危重癥集中救治中心,加上其它地方若乾個具備條件的集中救治中心,提高全省危重癥救治能力。
於凱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集中優質醫療資源實施救治,可以為患者提供最優的治療方案,這對及時控制患者的病情至關重要。
2月11日,哈醫大一院接到指令,將群力院區改造為省新冠肺炎重癥集中救治中心,集中收治重癥及危重癥患者。當晚,哈醫大一院立即啟動群力院區改造工作。
2月12日晚,省新冠肺炎重癥集中救治中心改造完成,並收治了首批來自綏化、七臺河等地的患者。
擔當
——哈醫大一院與省內8支醫療隊集結展開救治
集中重患,醫護人員也同樣承擔著被感染的危險。然而,這種危險也是他們前進的使然。
『醫生的職業一直伴隨著某種危險,或是被感染、或是高強度的工作,危難關頭,就越發考驗醫護人員的擔當和職業情懷。
此刻,一名醫務工作者應該想到的是,這件事必須由我來做,而不是這件事總會有人去做。』緊要關頭,於凱江帶領哈醫大一院的團隊扛起了救治我省重癥及危重癥患者的重擔。
同時,為支援哈醫大一院開展救治,哈醫大二院、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哈醫大四院與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等地的醫院,迅速集結了8支醫護團隊200餘人,立即抵達了重癥救治中心。
哈醫大四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高岩說:『這是一份職責,更是一份光榮的使命,疫情面前,我們責無旁貸。』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護士房麗說:『向「疫」而行,我們多付出一點,患者就會好的快一點。
』在ICU裡,醫生每6個小時輪班,護士每4個小時輪班,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每個人都克服著各種困難,超常規地完成著每天的工作,只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全力幫助患者擺脫病痛。
為了讓患者盡快擺脫病痛,於凱江對患者進行了分層診療,每天下午,還會與重癥醫學科、神內、神外等學科專家,舉行MDT多學科會診,對於患者突發的基礎性疾病,進行及時手術,挽救了多名患者的生命。
同時,對於一些危重癥患者,還采用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又稱『人工肺』)等國內外先進的醫療設備,最大限度地穩定患者的病情,實現了危重癥患者的有效救治。
零感染
——為醫護人員做好防控
在收治省內患者轉運的過程中,如何保證不被感染至關重要。『我們采用了負壓車進行轉運,它的特點就是使車內氣壓低於外界氣壓,空氣只能由車外流向車內,使外界環境免受污染,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
哈醫大一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趙鳴雁介紹,負壓車還能將車內的空氣進行無害化處理後排出,避免更多的人感染,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交叉感染的機率。
為了保證醫護人員的零感染,哈醫大一院感染監控科發揮著預防及監測的重要作用。
據了解,疫情發生以來,感染監控科先後制定了《新冠肺炎醫務人員院感防控培訓方案》,《普通病房疫情期間院感防控預案》、《哈醫大一院新冠肺炎醫院感染防控文件匯編》等多項規章制度。采用了線上和線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每一次、每一位進出隔離病區的工作人員進行防護用品穿脫的現場指導、考核,派人到醫務人員駐地公寓進行一對一培訓。
同時,還有專人每日關注醫護人員的體溫,與他們建立微信群,隨時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目前,救治中心實現了醫護人員的零感染。
此次危重癥患者的集中救治,對我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機制帶來哪些啟示?對此,於凱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發生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最重要的『良藥』就是科學防控、精准施策,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此次疫情,我們通過對我省8個地市的集中調研,發現各地重癥治療能力不平衡,從而提出了黑龍江省重癥患者的集中救治,這是根據我省實際情況提出的創舉,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除了科學防控、精准施策之外,因地施策更是解決問題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