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2日訊(記者 王亮)21日上午,由黑龍江農業科學院牽頭承擔的三期『糧豐』項目采取線上視頻會議形式,召開2019年總結與2020年實施動員大會。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點專項三期『黑龍江低溫黑土區春玉米、粳稻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決勝之年、收官之年。據悉,2019年三期『糧豐』項目順利完成了各項階段性任務和指標,集成了可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各類豐產增效技術模式20套;建立玉米示范區61萬畝,平均畝產580.5公斤,增產11.6%;建立玉米輻射區531.5萬畝,平均畝產519.5,增產15.4%;建立水稻示范區是51.9萬畝,平均畝產610.4公斤,增產6.2%;水稻輻射區501萬畝,平均畝產559公斤,增產8.5%;獲得專利8件,技術標准1項;獲獎成果1項;發表論文67篇;培育帶動了新型經營主體81個,為黑龍江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做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項目首席專家柴永山對2019年課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給予了肯定,針對技術模式的集成創新、任務指標的實施細化以及科技成果應用示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點評,並以『為什麼乾-乾什麼-怎麼乾』為主線,系統回顧了我國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項目的立項背景以及黑龍江承擔『糧豐』項目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柴永山表示,各課題要圍繞『兩作物、三區域、多瓶頸、一主攻、一核心』集中發力,即圍繞玉米、水稻兩大作物在黑龍江半乾旱區、半濕潤區、濕潤區三個生態區的諸多具有區域特色的瓶頸問題,建立以提高產量、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為主攻目標,以關鍵技術集成模式為核心的豐產增效技術體系,並在示范輻射區進行大面積生產應用。各課題執行過程中要緊扣主題、對照目標,進而找差距、補短板,做好項目驗收的各項准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