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1日訊(記者 孫英鑫)11日,在黑龍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就媒體提出的在伊春鹿鳴礦業尾礦砂泄漏事件環境應急處置過程中,為促進污染物絮凝沈淀,投放了一些藥劑,是否對水環境有影響這一問題,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組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表示,篩選的絮凝劑聚丙烯?胺和聚合硫酸鐵都是飲用水處理使用的藥劑,不會對水環境造成影響。

宋永會介紹,本次事故污染的尾礦顆粒十分細,粒度在200目以上(直徑75微米以下),懸浮於水中不易沈降,造成水的濁度很高和鉬污染。為了去除污染物,經研究,采取投加絮凝劑沈淀懸浮物和鉬污染物的應急技術路線,篩選的絮凝劑聚丙烯?胺和聚合硫酸鐵都是飲用水處理使用的藥劑,不會對水環境造成影響。
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件發生後,生態環境部迅速組織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松遼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單位,以及相關單位的應急技術專家,組成生態環境部應急指導組,由翟青副部長帶隊,第一時間趕到伊春尾礦泄漏事故現場,與黑龍江省應急指揮部一起,指導推動應急工作。
宋永會說,本次事件泄漏量大、應急處理難度大、影響大,應急工作急、難、險、重。通過調閱事發企業環評報告書,結合初期應急監測結果,迅速鎖定鉬為本次事故的特征污染物,在全程布設13個重點監控斷面。為准確監控污染團移動和超標情況,在污染處置設施下游等共布設19個加密斷面,每小時開展一次監測。
在生態環境部和省應急指揮部的領導指導下,專家組采取『邊研究、邊實施、邊完善』的工作方式,先後提出《事件環境應急技術方案建議》《依吉密河應急控制工程與呼蘭河應急清潔工程方案建議》,實現了『專家建議-決策指揮-工程實施』的有機銜接,支持了應急工程建設。『1』是一個明確應急目標:在呼蘭河入松花江前實現水質達標,不讓事故超標污水進入松花江。『2』是兩個應急控制區:依吉密河污染控制區—實施污染控制工程;呼蘭河水質清潔區—實施削峰清潔工程。『3』是應急工作三個階段:封堵攔截(3月28-31日):封堵鹿鳴尾礦泄漏源頭,建設18條攔截壩。控污削峰(3月31日-4月8日):優選提出絮凝控污工藝和絮凝劑,對污染物進行控制。在依吉密河建設一、二、三號壩,開展污水絮凝沈淀,控制污染;在呼蘭河1、2、3號閘及綏望橋開展絮凝沈淀,削減污染峰值。清潔修復(4月7日-至今):在蘭西實施水質全面淨化、清潔保障工程,確保實現水質達標;及時啟動(4月7日)河道污染底泥的清理,防止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