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報4月20日訊 每天8時,顏炳柱換好各種防護裝備,准時從辦公室出現在病房,他所在的工作地點是牡丹江康安醫院,他所分管的兩個樓層住著120名新冠確診患者,無一例外是從俄羅斯進入綏芬河口岸的,然後被送到這裡。
作為哈醫大二院感染科副主任,今年42歲的他從事醫療工作已經18年。從今年1月23日開始,顏炳柱就在哈醫大二院發熱門診和發熱病房工作。13日,他接到新的任務,援助綏芬河。『120名患者都是輕癥,我們的任務就是不讓每一名患者發展成重癥,直到他們治愈出院。』19日,顏炳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從『熱門』到『疫』線
顏炳柱清晰記得,今年1月23日,農歷臘月二十九,因為哈爾濱拉響疫情警報,他隨即投入到醫院的發熱門診和發熱病房工作,發熱病房其實也就是隔離病房。除夕都沒和家人一起過。隨後很多醫生被派到武漢支援,『我雖然沒有被派去支援,但因為醫生力量的減少,在家裡的醫生工作壓力也非常大。』
一直忙碌到4月12日,他又接到新的任務,綏芬河防控形勢非常嚴峻,他作為專家組成員,支援綏芬河救治新冠患者。13日,他來到牡丹江安康醫院,這裡收治境外輸入確診病例300多人。『走之前,父母和愛人囑咐了很多,一個宗旨就是注意安全,平安歸來。』顏炳柱說,家人的擔心是在所難免的,他的目標是,保障自身安全,全力救治患者。
『患者來時都很恐慌』
顏炳柱所分管的樓層共有120名新冠確診病例,全部都是從俄羅斯進入綏芬河口岸的,一下口岸,經過各種嚴格的檢測,確診後被送到這裡進行治療。顏炳柱梳理了病患的一些特點:以青壯年為主,大約佔80%以上,男性多,年齡大約集中在30歲到50多歲之間,女性很少。年齡最大的50多歲。『都是普通型患者。』
『每個人來到這裡的時候都很恐慌。』顏炳柱說,這主要是對病情能否治愈缺乏信心,他們就耐心地向患者解釋,平復患者的心態,增強信心,配合治療。有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讓顏炳柱印象非常深刻,『她一家三口從俄羅斯回國,都被確診了,雖然同在一個樓層,但是這名女患者的情緒非常焦躁,總擔心丈夫和孩子病情嚴重。後來經過醫生不斷安慰,這名女患者現在情緒非常平穩。』
『不讓一名患者發展成重患』
『這裡的患者基本具備「新冠」的發病特征,比如發熱、乾咳、乏力、肌肉酸痛等。』顏炳柱說,但境外輸入的病例與國內的還略有不同,從發病的年齡段、發病的特點等都可以看出來,這樣,就得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每天查房是最關鍵的,所有的病房都要查到。』顏炳柱說,在16日早,他通過CT片子發現一名30多歲的男患者病情發展比較快,於是他趕緊召集其他醫生進行會診,調整治療方案,經過新的方案診治,目前這名患者病情已經平穩。
如今,顏炳柱最大的心願就是,他盡力不讓這裡的每一名患者發展成重癥,之後痊愈出院。『到那時我纔能非常驕傲地回到哈爾濱。』顏炳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