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體系已形成
2020-04-26 09:24:0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4月26日訊 總結出機械化秸稈還田耕作遵循的原則,探索出『一翻兩免』輪耕輪作機械化技術模式,制定了機械化秸稈還田作業技術標准。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經過試驗示范、研究探索,我省已創造形成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體系。目前,科學有效地開展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在全省逐步推廣,效果良好。

  經過農機技術工作者多年不懈的探索努力,目前,我省已總結出機械化秸稈還田耕作需要遵循的三項原則:用養結合原則,秸稈直接還田恢復地力與秸稈漚肥以及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方式協調運用,做到用地和養地結合。因地制宜原則,根據各地氣候、土壤和作物不同,靈活選擇秸稈還田耕種模式和技術集成。確保效益原則,結合實際生產條件,在保證增產增收的前提下,有效實施秸稈直接還田。

  我省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確定為『一翻兩免』輪耕輪作機械化技術模式,針對我省玉米主產區機械化秸稈還田耕種特點,以機械翻埋秸稈還田後免耕播種模式為主線,以作物輪作配套技術為紐帶,推進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秸稈還田作業技術標准:秸稈粉碎還田秸稈長度保證10厘米左右;深松作業深松深度達到30厘米以上等。

  我省是產糧大省,也是秸稈產出大省,每年玉米秸稈量7000多萬噸,水稻秸稈量2500多萬噸。多年的探索實踐證明,把保護性耕作和秸稈還田結合,是保護黑土地地力,實現秸稈有效利用的最佳方式。2019年,全省玉米秸稈翻埋還田面積1500多萬畝。目前,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已得到各級政府重視、廣大農民認可。試驗證明,無論秸稈翻埋、碎混還是覆蓋還田,秸稈都能腐爛到不影響下一步整地和播種的程度。在秸稈粉碎還田機破碎秸稈到10厘米左右的前提下,三種還田模式秸稈當年腐爛程度都在80%左右,秸稈腐爛集中在6月-8月間,秸稈破碎的越碎越短,腐爛效果越好。

  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能明顯減少投入,降低作業成本。泰來縣經過2015年到2017年的測試,實行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能節省機具作業費40元~60元/畝,節省灌溉費用15元~30元/畝,節省化肥費用20元/畝,畝增產5%~12%,畝增收25元~60元,合計創效益100元/畝。在秸稈禁燒的情況下,一般農民自己種植玉米每畝成本64元,免耕播種每畝成本27元左右,每畝節省37元以上(乾旱區節省55元以上)。而且由於采取秸稈機械粉碎還田,蟲卵可減少50%左右.多年實踐表明,我省沒有因秸稈還田發生病蟲害。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