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8日訊 生於1940年的賈文和,耄耋之年精神矍鑠,常年穿著帶補丁的中山裝,為人謙遜和善,生活儉朴而低調。而他,卻堅持愛心捐資助學40年,幫助100多名寒門學子順利完成學業,捐出助學金高達200餘萬元,用行動將愛心助學事跡書寫在了祖國的三江大地,鐫刻在了受助學生心間,銘記在人民群眾的心間……
賈文和出生在幾代家人都目不識丁的家庭,9歲的他還沒有學上,每天靠著乞討維持生計。
『我是將每次要飯回來的米偷偷留下一點藏到柴垛裡,攢夠7昇米交到村裡辦學堂的吳先生那裡做學費,纔圓的學堂夢。』家庭的貧困,讓賈文和決定自己來追逐上學夢。
1952年,賈文和拿著爺爺給的4元9角5分錢,來到集賢鎮初級中學讀書,1954年以全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佳木斯一中錄取,但家裡沒有錢就讀。看著賈文和勤奮好學卻即將失學,村裡的老少、學校的老師都在惋惜中為他求學做著多方努力,最終,賈文和獲得政府30元資助,踏進了佳木斯一中。
每次回想起自己的求學經歷,賈文和都會淚流滿面,他念念不忘師生們對他的求學資助、生活關心。
賈文和告訴記者,他在高中期間,每次考試都是學年第一名,並在1956年被推薦參加全國第一次高中生數學競賽中獲得第一名。對自己學生時代學習成績賈文和很自豪。
因為曾經艱難的求學經歷,賈文和對寒門學子求學的辛酸很了解。
1982年,不再為生活發愁的賈文和決定盡己所能去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他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國家需要人纔。
為了資助貧困學生,賈文和開始在工作之餘走訪縣裡的小學、初中、高中學校,了解和探訪貧困學生,與貧困學生結成助學幫扶對子,拿出資金給予貧困學生做助學資助,從最初的每學期幾名到十幾名,再到後來的幾十名,只要發現品學兼優的貧困生,賈文和就會慷慨解囊,幫助貧困生化解求學困難。
一份份助學,伴隨著貧困生讀完小學、中學、大學;一份份大愛,引領著貧困學生走出貧困,迎來學業有成的燦爛陽光。
40年愛心助學,先後有100多名貧困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40年大愛,賈文和資助貧困學生的資金也已超過了200萬元。
受助學生董宇說:『我讀高中時電腦還沒有普及,賈爺爺自費給班級買了一臺電腦,讓我們通過網絡學習國學文化,賈爺爺也是一個特別愛讀書的人,他常給我們講授國學理想課。』
受助學生孫文玉說:『讀高中那時我因家庭貧困幾近輟學,是賈爺爺幫我完成高中及大學學業,我選擇做教師,也是賈爺爺幫我規劃的,賈爺爺總在寒門學子無助的時刻送來希望。』
受資助學生宋成成說:『我是單親家庭孩子,考上高中時正趕上我的父親重病,家裡沒有錢供我上學,是賈爺爺供了我高中三年的生活費、學費,而且在我對上大學失去信心的時候,是賈爺爺給我做思想工作,告訴我「知識會讓生命更有價值」。』
賈文和的生活並不十分富裕,為了能有更多的資金助學,已經耄耋之年的他依舊擔任著友誼縣為民商店的法人,他說,『為民商店』就是要為人民服務,幫助更多貧困家庭學子有學上、上好學,學有所成,為祖國建設事業做貢獻。
大愛助學40年間,賈文和並不僅限於對學生給予助學資金支持,還給予貧困生思想道德與理想目標的教誨,他樂於同貧困學生建立心靈上的溝通,寫信件,送寄語,講思想品德課,指導受助生學習生活,與受助學生交流的信件,已被賈文和老人收錄整理成冊,《與八班同學書》《夕拾集》《夕拾集續》等冊子裡,記錄著賈文和一個個助學故事。
秉持大愛助學40年,84歲的賈文和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的善舉依舊在持續。有人引用毛澤東評價白求恩的話贊譽賈文和——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