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2月,延壽、拜泉、林甸、海倫、青岡5個貧困縣摘帽,這是我省最後一批退出貧困序列的貧困縣。
本報今起開設『踐諾·脫貧縣巡禮』專欄,報道我省貧困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在省委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集中各方力量傾力攻堅,最終實現脫貧摘帽的生動過程;展示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各地駐村扶貧工作隊、愛心企業、志願者、基層黨員乾部、貧困村兩委和貧困戶緊密協作、共同奮斗的脫貧攻堅偉大歷程和深度實踐。
檔案是直接形成的歷史記錄。當最後一本扶貧檔案放到拜泉縣檔案館的陳列架上,一名年輕的工作人員流下了眼淚。將扶貧檔案歸檔,意味著將『貧困』塵封,開啟發展的新篇。
今年2月26日召開的省政府常務會批准拜泉縣摘帽退出。作為全省三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拜泉縣貧困發生率曾高達11.3%,如今,貧困發生率降至0.56%,10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退出貧困序列,成果來之不易。
不通高速,不通火車。深度貧困縣拜泉縣在交通上的『兩不』,是貧困原因的注腳之一。
久於貧困,希冀小康。拜泉縣的脫貧歷程裡還有這樣的『最』:全省貧困人口最多的貧困縣,拜泉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586戶53414人。全市深度貧困村最多,齊齊哈爾市深度貧困村37個,拜泉縣就有30個。
一個菌袋帶來的『破局』
拜泉縣能種木耳?離鄉多年的拜泉人發出疑問,『作為土生土長的拜泉人,我沒聽說過拜泉縣有木耳。』
沒錯,拜泉縣發展食用菌的確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2017年3月,鑫鑫菌業食用菌產業園區落戶拜泉,成為縣裡的大事。
拜泉鎮六合村貧困戶高國豐在園區當司機,『我也沒想到大冬天的在家門口能找到活乾,還很穩定,一年能賺3萬多元。』鑫鑫菌業從菌種研發、拌料、裝袋、制作菌包、種植,到食用菌產品出口到泰國、韓國、加拿大等國家,生產線逐漸擴大,一條食用菌全產業鏈已完整落地。
拜泉縣不但種植木耳,還有香菇。去年,拜泉縣拜泉鎮六合村村民閆俊明承包了100個地擺香菇大棚。『8月第一個星期,我賺了30多萬元,一天進賬5萬元,這日子真是沒誰了!』閆俊明話語坦誠,『政府和企業聯手扶持我,我有責任帶動貧困戶增收。』據悉,僅鑫鑫菌業一個企業,2019年帶動3334人人均增收700元。
拜泉縣委書記劉雁冬坦言,拜泉並沒有種植食用菌的傳統,選擇食用菌項目也是戰略之舉,因為這個項目投入少、見效快、易操作、潛力大,因此縣裡確定了『以黑木耳、香菇兩翼發展為重點,以建設食用菌產業帶為基礎,培育打造食用菌全產業鏈』的發展路徑。
拜泉縣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形成全產業鏈。目前是全國伏季最大的食用菌產區。
為了狠抓產業扶貧,拜泉縣還全力實施支部聯合、校企聯建、乾群聯動、利益聯結的『四聯』產業脫貧攻堅行動,重點發展食用菌、甜玉米、『黃金勾』豆角等『四聯』型扶貧產業,加快構建縣有支柱產業、鄉有主打產品、村有特色經濟、戶有致富門路的產業扶貧格局。截至目前,全縣結對共建扶貧基地聯合支部116個,建立『四聯』模式產業扶貧基地22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業5043人,人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
一雙巧手帶來的增收技藝
哪些人能乾活?能乾啥?為了讓貧困人群的雙手動起來,有活乾,拜泉縣通過招商引資,打破就業瓶頸。
今年4月,拜泉縣興國鄉整理村建起了巾幗巧娘扶貧車間,5月17日開始培訓學員,現在已有18人在車間長期上崗。用玉米葉手編枕頭、手編坐墊、手編拖鞋等產品,最簡單的一個枕頭能賺40元,政府以獎代補,再給補貼50%。
興國鄉黨委書記路寶玲說,接下來,全鄉將依托整理村巾幗巧娘扶貧車間,采取『貧困戶+扶貧車間+企業』的發展模式。拜泉縣也將把這種模式復制到全縣,實現16個鄉鎮的巾幗巧娘扶貧車間全覆蓋,預計可吸納貧困勞動力1500人。
同樣將在全縣所有鄉鎮推廣的巧手項目——做泳裝也正在布局中。
沒有豐富水資源的拜泉縣卻從遼寧引來了泳裝企業。拜泉縣經合局副局長張冬梅向記者介紹,2019年,由遼寧省葫蘆島斯達威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拜泉縣匯泉服裝產業園落戶拜泉縣工業示范基地,總投資達到6.7億元,主要從事紡織服裝生產加工。拜泉縣新生鄉新安村村民高春英在產業園打工,『過去有做縫紉活兒的底子,這個數碼縫紉機一學就會,准備回去帶學生了。』拜泉縣匯泉服裝工業園項目經理李賀說,目前已經在拜泉當地實現了100多人的用工,培訓60多人,准備分配到各鄉鎮培訓村民。未來,他們還將在拜泉縣16個鄉鎮建設扶貧車間。從目前薪資看,工人平均工資3000元以上,正式入職後公司將為員工繳納五險。
『為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我們精准計算有勞動能力、無勞動能力和弱勞動能力的人群,食用菌基地和企業用人,公益崗位用人,服裝加工和手工編織用人。還有一部分人勞務輸出。』拜泉縣副縣長欒雲棟道出了拜泉縣極力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初衷。欒雲棟說,基於前期的精確統計,拜泉縣強力實施『三個一批』就業扶貧行動,即整合縣內用工需求轉移一批、鄉村公益崗位安置一批、縣外勞務輸出一批,鞏固發展食用菌、服裝加工、手工編織、小院乾菜等扶貧車間46個和湖羊、生豬、肉牛、果蔬、中藥材等扶貧基地140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2107人;按需重新規范設置鄉村政策性公益崗位6063個,開發疫情期間臨時性鄉村公益崗位1044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業7107人;外埠轉移貧困勞動力7256人。全縣就業扶貧可帶動貧困人口30580人,佔貧困人口總數的57.9%。
一個明確的方向走向『振興』
三年前的深冬,拜泉縣委書記劉雁冬從全省脫貧攻堅工作部署會議上回到辦公室,『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他看來,脫貧攻堅是拜泉縣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富民強縣的重大歷史機遇。
一年前,拜泉縣吹響了『向脫貧摘帽發起總攻』的號角,退出貧困序列,拜泉縣底氣十足。
在拜泉縣檔案館進門處,圖板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扶貧樹』,樹根是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兜底保障、三通三有。果實則是主導產業、特色經濟、三產融合等20餘項舉措。
號角吹響,總攻告捷,深度貧困縣拜泉已經實現了104個貧困村的全部出列,在此基礎上,今年,拜泉縣剩餘貧困人口1504戶2793人將全部退出。向下一個目標邁進,拜泉縣正在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劉雁冬介紹,截至目前,全縣8個重點產業項目、12家規上企業、1954家商服企業全部復工復產;31家規下企業復工率達到93.9%;14284家個體工商戶復工率達到88%。
『志智雙扶』是一場思想觀念的革命,拜泉縣創新做法,將孝心養老扶貧作為推進鄉風文明、移風易俗等項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評選表彰、『紅黑榜』、法律援助等相關制度,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全面鋪開『一繳納三補貼』孝心養老扶貧模式,目前全縣24047戶37457名農村老人的子女共交納贍養費4157.9萬元,佔農村老人總數的97.67%,獲得補貼385.3萬元,其中15244戶22977名貧困老人全部獲得贍養費和補貼,孝心養老扶貧模式已被國務院扶貧辦列入國家典型庫。
拜泉縣堅持以『三篇大文章』為統領,以『兩頭兩尾』為抓手,以豆、乳、畜、蔬、林、能、加『七大產業』為主攻方向,組建11個產業招商專班,全縣共有續建項目7個。新簽約項目6個。
拜泉縣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突出『三農』領域重點工作任務,統籌推進『五個振興』,全力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統籌抓好人纔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