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0日訊(記者 許諾 王亮 陳顯春 劉星馳)臨江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這座紅色英雄之城,先後經歷過抗俄、抗日和解放戰爭,發生過『拒日設領』『溥儀退位』『四保臨江』等重大歷史事件。8月9日,白山黑水尋『紅』記東北三省網絡媒體大型主題聯合采訪團來到這座英雄之城,走進『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陳雲舊居紀念館,共同聆聽這裡的『紅色故事』。


『四保臨江』,用好紅色資源這一生動『教材』
驅車前往臨江市,霧鎖青山。在鴨綠江畔,一座花草葳蕤、松柏掩映的陵園——『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出現在眼前。
『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始建於1947年。園區佔地面積33170平方米,由紀念館、烈士墓區、烈士紀念碑、紀念廣場等設施組成。
紀念館館藏各種珍貴藏品近千件,新穎的藝術形式和現代陳列手段系統地展現東北解放戰爭時期『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斗場面,以及臨江老區人民奮勇支前,參軍參戰的精神風貌。
講解員李雅靜介紹,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的三、四縱隊和遼南獨立一師、遼寧軍區獨立二師、安東獨立三師以及南滿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在陳雲、肖勁光、肖華的正確領導下,堅決貫徹執行『堅持南滿、鞏固北滿』的戰略方針,依托臨江、長白、撫松、靖宇四縣的狹小根據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108天的浴血奮戰,先後四次打退了國民黨10萬軍隊的大規模進犯,取得了『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企圖獨霸東北的夢想。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紅色的故事源遠流長。『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館長劉江表示,利用好臨江紅色資源和陵園現有資源,不斷豐富紅色教育內容。每年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進校園、進社區等多種形式加強紅色教育,宣傳紅色故事。為了更好地『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還將基地課程做成可讀性強的圖文課件,送到農村、社區、校園、軍營,讓更多的群眾學習四保臨江戰役史,把紀念館打造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教育大講堂。


以史育人,『紅色印記』薪火相傳
1946年11月27日,陳雲臨危受命來到臨江工作,指揮了著名的『四保臨江』戰役,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光輝范例,為遼沈戰役奠定了勝利基礎,推動了全國解放戰爭。
沿著英烈的足跡,采訪團一行來到了陳雲舊居紀念館。當時,陳雲在這座房子裡工作和生活了7個月,這裡承載的歷史信息是無可替代的重要文史資料,這座舊居更是『四保臨江』戰役的歷史見證。
崢嶸歲月雖已逝,但屋內的一張張老照片和一件件舊物向世人傳遞著博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成為臨江老區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步入展廳,泛黃的牆壁和木窗映襯出濃濃的歷史感。按照原貌陳列著陳雲同志穿過的坎肩,拉過的京胡,以及四保臨江戰役圖片和戰爭示意圖。『首長辦公室、警衛室、起居室等一應俱全,有大量的珍貴圖片和史料介紹了陳雲同志在臨江工作的經歷和「四保臨江」戰役的詳細經過,並陳列著陳雲同志的部分工作、生活用品,讓參觀者們對歷史有更直觀的感受。』講解員莊乾君說。
『閃著光輝的歷史永遠不該被遺忘,紅色精神的薪火更應代代被傳遞。』陳雲舊居紀念館館長孫韌告訴記者,為更好地傳承英烈精神,該館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向青少年講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現如今,陳雲舊居紀念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每年,約有近4萬名的參觀者來到這裡追尋『紅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