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9日訊(記者 葛金鑫 陳顯春 王明菲)三年前,那文國來到了蘭西縣蘭西鎮林盛村駐村扶貧。1000多個日日夜夜,從一名駐村工作隊隊員到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那文國把使命扛在肩上。帶領百姓抓黨建促脫貧,發展產業項目,加強環境治理,完善基礎設施,林盛村順利實現整村出列,一戶不落脫了貧。
記得初來到林盛村時,整個村子除了主乾道其餘的全都是泥路,工作隊的居住地是一處閑置多年的老房子,屋內什麼都沒有,還四處漏風,窗戶框都要掉了。那文國告訴記者:『和我同來的兩位同志都比較年輕,從小都在城裡長大,我就帶他們去購置家具,把房子門窗維修好,又買了很多生活用品,這纔算安頓了下來。』

接下來,那文國和隊友們開始走訪工作。發現村內不少人把作為貧困戶看成一件很榮耀的事,甚至為沒評上而感到心理不平衡。除了農忙時,村民平時都悠悠蕩蕩、無所事事,再不就是聚眾打麻將、喝酒、嘮閑嗑兒,而且,這個村子的離婚率特別高。
看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志智』雙扶,移風易俗。工作隊通過積極協調,定期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為村民提供點對點、面對面的農業種植和養殖技術服務,先後開辦8次農民夜校和惠農政策講堂。此外,還建成了50平方米農民書屋,捐贈農業科技圖書5000餘冊;通過村廣播和定期走訪入戶方式,將扶貧和惠農政策傳送到戶、到人。

為了打造宜居村屯,那文國多方奔走,爭取到有關部門的支持,為林盛村1號路(共5公裡)進行了重新翻修罩面,由原來損壞嚴重的水泥路面改造昇級為柏油路,為全村8個自然屯硬化3.5米寬度屯間路4.2公裡,實現村屯主乾道全部為白色路面。路兩側共栽喬木樹種3145棵,栽植灌木樹種81410棵,逐步實現『村在林中路、路在綠中』的效果。
環境美化了,百姓更要安居。村民劉鳳文80多歲,住在危房裡,不想『再折騰』換地方。那文國隔三差五去勸導,並告訴他國家現在有政策,政府有專項扶持金,最後還和工作隊兩個同事捐款補齊了改造資金缺口,讓老人住進了新房子。
發展鄉村產業是脫貧重要抓手。2019年工作隊招商引來的北京『上百年』泡菜加工廠項目,生產辣白菜等醬菜;今年引進的哈爾濱綠色實業有限公司(綠山川集團)生產包子、餃子等速凍食品。兩個龍頭企業可拉動本村村民80-130人就業,並帶動調整土地種植結構1500畝以上,用於種植蔬菜作為企業原材料。村裡還成立5個專業合作社,通過2個龍頭企業與5個合作社的共同引領帶動,全村31戶貧困戶全部順利脫貧,並建立了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利益鏈接機制,平均每戶每年分紅4000元,保障穩脫貧、不返貧,全村參與並受益的其他農戶超過500餘戶,佔全村所有農戶的50%以上。如今的林盛村,村風文明,百姓安樂,大家一心勤勞奔致富。
致富千日功。回首三年來的點點滴滴,那文國說:『我是一名黨員,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要盡自己所能將這份工作做好,對得起林盛村的父老鄉親們,不辜負黨和國家對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