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旭哥』帶領鄉親脫貧記——『足跡·決戰脫貧攻堅龍江答卷』
2020-09-01 10:11: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雷蕾 劉星馳 王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1日訊 (記者 雷蕾 劉星馳 王亮)在黑河市孫吳縣正陽山鄉英河村西側8公裡處的草原上,27頭通體黑色的安格斯肉牛沐浴在陽光下悠閑地踱步吃草,偶爾抬頭眺望遠山哞哞叫上幾聲……

  這怡人的原野牧歌,是英河村人幸福生活的縮影。

草原上幸福的安格斯肉牛。攝影 東北網記者 王亮

村民劉亞力向記者展示剛出生的小雞。 攝影 東北網記者 王亮

  一個工作隊,盤活村集體產業

  在英河村采訪,村民都會提到一個親切的名字:『大旭哥』。他就是省司法廳駐正陽山鄉英河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郭旭。這幾年,他率領工作隊實打實地工作,讓這個貧困村發生了喜人的變化。

  英河村地處偏遠,精准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35戶64人多為老弱病殘。到2018年底,該村實現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

  針對英河村集體經濟薄弱、自身發展能力弱的問題,工作隊借助孫吳縣『一主三輔』特色產業優勢,通過協調縣扶貧辦和正陽山鄉人民政府,投入省專項扶貧資金100餘萬元盤活了英河村榨油廠和肉牛養殖基地,建成55千瓦光伏產業項目,幫助正陽山鄉高山村扶貧產業項目面粉廠與省內某系統簽訂購銷合同,銷量達400噸,銷售額164.06萬元。

  通過收取資金、以貸入股、參與務工等方式帶動英河村集體和貧困戶收租金、分股金、掙薪金,全村每年扶貧產業收益達到10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郭福來向記者介紹承包的榨油廠。攝影 東北網記者 王亮

郭旭同開著拖拉機回村的村民嘮家常。 攝影 東北網記者 王亮

  英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德珍告訴記者,以前村子有負債、乾群關系也一般。工作隊的入駐讓村子變了個樣,村集體固定資產現在已達到800多萬元。郭旭和工作隊以實績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一個養殖場,帶動貧困戶增收

  在孫吳縣順利養殖場, 3棟整齊的牛捨裡,飼養著100多頭安格斯肉牛。這家養殖場由經營者於增一承包,通過這一產業帶動12位貧困戶增收,固定工每月收入能達到3000元左右,臨時工每人每天也能獲得150元。

順利養殖場的牛正在吃草。攝影 東北網記者 王亮

  在問及為什麼還沒有成立養殖合作社?郭旭表示,該村養殖規模還比較小,合作社成立後也會因規模小無法規避市場風險。所以工作隊因地制宜,以村集體名義對外出租發展養殖肉牛產業,這樣每年能有7萬餘元的穩定租金收入,承包協議直接簽了13年,並在務工方面優先僱用貧困戶。這樣算下來,貧困戶每年能收益2000元。

  同時,工作隊利用省扶貧產業項目專項資金50萬元購買了17頭西門塔爾肉牛,與順利養殖場簽訂協議,投入該基地飼養,每年收取利潤3萬元,合同期限5年。

  一項舉措,讓村民心裡亮堂了

  2018年以前,英河村是沒有路燈的,硬件設施落後。『我記得很清楚,2018年1月21日晚上7點多,大雪天,廳裡和縣裡送我來的。當時車從孫吳縣出來開了幾十分鍾,陸續經過幾個比較亮堂的村子,我都以為到了,結果還一直往前開。一拐彎,漆黑一片下了車,告訴我這是英河村……』郭旭回憶起剛進村扶貧時的場景苦笑著。

  必須改變這種『黑燈瞎火』的狀況!很快,工作隊就通過協調溝通,給村裡安裝了17盞太陽能路燈,設立了8個垃圾箱,村屯人居環境得到『看得見』的改善。

  從前,天一擦黑,村裡街上根本看不到人影,都悶在家裡看電視,甚至玩牌喝大酒;如今環境好了,大家出來散步聊天,精氣神兒明顯不一樣了。

郭旭走訪貧困戶。資料圖

  村民的難事,就是他的心事

  村民劉亞力因戶籍信息有誤,無法辦理銀行卡。工作隊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協調鄉公安派出所和縣公安局,為她更正了戶籍信息,並開車拉著她辦理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工作隊鼓勵劉亞力利用制作麻花的手藝開辦了一家手工作坊,『英河大麻花』銷路很好。還幫著他家聯系推銷純綠色的蜂蜜,賣了3萬多塊。

  57歲的貧困戶郭福來是因病致貧的。2019年以每年5000元價格承包了村集體產業榨油廠。村民只需拿豆子,並支付些電費等成本費用,就可吃到香噴噴的笨榨豆油。『榨出的油工作隊幫我們聯系銷售,收入了1萬元左右呢。』郭福來笑著說。

英河村的光伏產業。攝影 東北網記者 王亮

  通過一次次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幫扶行動,駐村工作隊也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可,郭旭也與英河村村民結下了親人般的情誼,年長的叫他『大旭』,年輕的喊他『大旭哥』,乾群關系其樂融融。

  『大旭啊,晚上到家吃面條啊,嫂子給你做你愛吃的打鹵面,一定來啊。』

  村路上,夕陽餘暉映照著郭旭同村民嘮家常的背影,很暖……

  記者手記:

  采訪結束時,大家回到郭旭住的村委會東屋。記者探了一下炕席,手縮了回來:『夏天也要睡火炕?不燙嗎?』

  原來,因長期處於寒冷陰濕的環境中,郭旭一度雙腿疼痛,走不了路,被專家診斷為『寒閉』。治療期間,每天坐著輪椅代步,靠止痛藥減輕疼痛。從發病至今,已經用了70多盒雙氯芬止痛藥,注射凱芬止痛藥30多袋,各類中藥……即便這樣他也沒離開英河村。

  『這點苦不算啥,能實實在在的給鄉親們做點事,感覺這輩子沒白活,值得!』郭旭說。

責任編輯:強銳

【專題】足跡·決戰脫貧攻堅龍江答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