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搜 索
為鄉村振興戰略鑄魂強基 我省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活動巡禮
2020-09-02 07:47: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佳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2日訊 鄉風文明像一道絢麗彩霞,為龍江鄉村增添一抹美麗色彩。時下,隨著我省不斷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美景、美德交相輝映,好人、好事相得益彰。農民精神新風貌、鄉村生活新氣象,正在為我省鄉村振興、決戰脫貧攻堅注入強大力量。

  移風易俗描繪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通廣播電視、通寬帶、通硬化路,有衛生室、有村醫、有文化活動場所,吃上安全水、住上安全房。』日前,記者走進富裕縣一些村莊時,時時處處都真切地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在路上,文明鄉風撲面來』的可喜變化。

  創建文明示范村是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為此,我省全力打造『昇級版』的文明鄉村,推出了24個鄉風文明示范鄉鎮和48個示范村,帶動各地持續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營造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每個村落都在振興路上提起了精氣神,每戶村民都挺起腰板,精心謀劃脫貧致富的『小日子』。

  在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奮進的道路上,我省各地鄉村不僅要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還要『個人養成好習慣,鄉村形成好風氣』,積極推進移風易俗、遏制農村陋習,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培育優良家風、培育新鄉賢文化。

  過去,一些農村地區大操大辦、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屢禁不絕,是文明樂章中的不和諧音符。伊春市嘉蔭縣紅光鄉燎原村聚焦婚喪喜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攀比炫富等陳規陋習,舉全村之力打響了破除陳規陋習攻堅戰,逐漸在全村把人情消費負擔降了下來,把新風正氣樹了起來。

  涵養文明鄉風,需要結合實際建立並完善村規民約。我省各地注重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約定辦事規模和標准,形成老百姓自己的『土規定』『好規矩』。不少地方還設立專門場所,免費給村民提供辦事場地、司儀服務和文化活動,有的地方用道德講堂為村民舉辦結婚、祝壽、昇學等儀式,讓村民留下美好的生活記憶。

  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典型引路是移風易俗理念深入人心最有效的辦法。我省運用群眾身邊的榜樣力量提昇村風、民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思想道德建設『三好』(好母親、好公婆、好兒媳)等系列推選活動,已成為我省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常規動作。這些身邊好人言傳身教,將新時代鄉風文明傳遞給更多人。

  如今,紅白事比闊氣、講排場的少了,厚養薄葬、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學文明健康的多了。文明鄉風沐浴下的黑土地,鄉風淳、百業興。

  文明實踐中心

  成為鄉風文明的助推器

  文明貴在養成,文明重在實踐。自中央提出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來,我省高度重視,精心謀劃,試點先行,積極有為,全省3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8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83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成為助力鄉風文明的『催化劑』、傳遞時代新聲的『擴音器』、服務關心群眾的『便民橋』,並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明水縣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突出思想教育引領、宣傳宣教黨的政策、深刻闡釋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宣傳普及文明禮儀規范五大理念,打造具有鮮明明水特色的文明實踐中心,並結合群眾美好生活需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辦到群眾家門口,讓文明新風吹進群眾心坎裡。『實踐站是個筐,難事往裡裝;實踐站是個寶,用它效果好』,明水百姓口口相傳。

  為能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方正縣建設了便民服務大廳、文娛活動大廳、日間照料中心、司法調解、志願服務站等一應俱全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正在理發室等候理發的劉大媽對記者說,沒有疫情時,每天都有很多群眾來這裡活動,從繳水電費、換煤氣,到日常體檢、文體娛樂,在這裡都能解決。

  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我省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結合實際和百姓所需,組織開展各有特色的文明實踐活動。

  大慶市大同區集中力量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雲平臺』,創新群眾點單、平臺亮單、中心派單、中隊接單、志願送單、積分兌單、群眾評單『七單』服務模式,圍繞解決群眾『最想聽的內容、最喜愛的活動、最想學的知識、最需要的服務、最鬧心的難題』等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在安達市,『法潤萬家鄉村行』志願服務隊用歌舞、小品、說唱和戲曲的形式對農民進行法律知識普及,受教育群眾達萬餘人。

  充滿『泥土味兒』的理論宣講,傳遞溫情的志願服務,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一顆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已經在龍江大地紮根、發芽、開花、結果。

  文化惠民工程涵育鄉村文化根脈

  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殷切期盼。

  我省以『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為主題,廣泛開展『文藝輕騎兵』『金色田野』『文化進萬家』『咱家門口唱大戲』送戲下鄉等系列文化活動,不斷滿足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即便是在疫情期間也是好戲不斷,組織文藝工作者創作抗疫文藝作品2萬餘個,網絡展覽300餘次,網上演出700餘次,受益鄉村群眾百餘萬人次。此外,還開展『到人民中去』網絡文藝活動,舉辦『文藝進萬家健康你我他』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公益課堂直播、『雲藝』生活空間特別節目和『雲賞端午·品味龍江』網絡文藝直播等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節日生活。

  農家書屋是全民閱讀在農村的主陣地,我省一個個坐落於鄉村的農家書屋,讓農民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我省通過打造『黑龍江農家書屋數字閱讀平臺』,讓農家書屋『活』起來,為農民群眾提供數字圖書、有聲圖書、音頻、視頻等多形態的內容服務,使農民群眾不受時間、地點和形式的限制,可看可聽,享受免費閱讀服務。為了激發農民閱讀的興趣,我省還積極開展『新時代鄉村閱讀季』『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我愛閱讀100天』讀書打卡和『發現鄉村閱讀榜樣』等活動,吸引讀者興趣,增強閱讀粘性。

  我省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沒有一味比照城市的繁華,而是反躬尋覓鄉土的根脈。一些市地,通過弘揚特色鄉土文化,發揮文化的滋養和涵育作用,實現以文化育民、樂民、惠民,傳承發展提昇農耕文明。在寧安市,寧古塔文化節吸引了40多萬群眾參與其中,活動時間長,影響范圍大;哈爾濱市通河縣通河鎮樺樹村將每年的9月12日定為樺樹村仁孝節,開展百家宴活動,每桌10名老人,由子女為她們做孝心菜,讓子女給長輩抬花轎、表演節目、唱《感恩的心》……這些活動賦予傳統文化、鄉土文化以『時代內涵』和『大眾味道』,真正讓農村留住鄉韻、記住鄉愁。

  而今,放眼龍江廣袤的農村大地,鄉風淳,鄉村興,文明鄉風散發最值得珍視的『鄉土味道』。有的農村基層乾部感慨說,唯有讓文明浸潤鄉土、讓文化滋養鄉情,纔能為鄉村振興舒展精神之翼,留住每一個人心中的美麗鄉愁。

責任編輯:姜繼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