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日訊 走進通河縣,鄉村文明新風撲面而來:青山村的家風家訓牌,樺樹村的仁孝長廊,林勝村的手繪圖畫,長興村的志願者服務隊等等,讓人耳目一新。
同行的當地乾部自豪地介紹說,縣裡近年來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強化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多措並舉,使鄉風文明建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讓黨旗在鄉風文明建設第一線高高飄揚
鄉風文明建設關鍵在『人』,通河縣深諳這一道理。當地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讓黨旗在鄉風文明建設第一線高高飄揚。82個行政村全部實行黨政一肩挑,建設村、青山村等在黨支部帶領下變成遠近聞名的『花園村』。一些村鎮在改善人居環境上,由黨員帶頭清掃街道,每10人一組包街檢查衛生,定期公布紅黑榜名單,帶動和提昇了村民主動性。如今,在鄉村間流行這樣一句話:『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乾部。』
此外,通河縣還以選樹典型為突破口,評選出縣級十星級文明戶820戶,『最美婆媳』『文明家庭』『身邊好人』『好鄰居、好公婆、好兒媳』及脫貧先鋒、新鄉賢等先進典型1000餘人。一批批優秀典型代表,詮釋出文明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把文明新風吹進田間地頭和農家小院,引導農民群眾見賢思齊、崇德向善。
鄉風、家風、民風建設三位一體
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通河縣堅持鄉風、家風、民風建設三位一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社會發展各個方面,轉化為情感認識和行為習慣,使良好家風匯成淳朴民風,融成文明鄉風。
有規矩纔能成方圓。通河縣各村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完善村規民約,組織村民制定、背誦村訓,設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樺樹村新人結婚、孩子金榜題名不擺酒席,由村乾部用花轎抬著新娘、學子,敲鑼打鼓繞村一周,這一儀式現已成為『網紅』。此外,每家都在門口設立家風家訓牌,適時舉辦『家規家訓誦讀會』『家風故事分享會』。全縣征集展示的家風家訓就達3000餘條。積極、健康、向上正成為通河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
淨化的鄉村風氣使農民群眾生產熱情高漲
精神文明也是生產力。淨化的鄉村風氣使農民群眾積極向上,生產生活熱情高漲,促進通河縣的產業發展上了新的臺階。
這幾年,長興村成立了大果榛子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300畝土地栽植榛子,村裡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用貸款入社,一年可獲分紅3000元;在榛子樹下套種寒地玫瑰、蒲公英等經濟作物,村裡每年收入超過20萬元;村裡還建有農業示范園,種植2000多畝有機水稻,在市場上廣受歡迎。目前,通河全縣大榛子種植超20萬畝,約佔全國人工種植面積1/5,是中國大果榛子第一縣,被確定為省內推廣的林業三個重點品牌之一。
此外,一批農民在發展林下經濟時,套種林下果藥、套養林下畜禽,今年林下豬牛羊養殖達百萬頭,雞鴨鵝、鵪鶉、大雁等養殖達500萬只。人參、靈芝、五味子、藍莓等果藥種植超15萬畝,林業產值將達100億元,生態林業經濟工作成為全國先進。
不僅如此,通河大米品牌價值88.5億元,正努力成為立縣產業。生產發展,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