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日訊 (記者 雷蕾 劉星馳 王亮) 2016年,黑河市孫吳縣引進合作社投資100萬元對紅旗鄉建設村建設屯27戶常住戶(59個宅基地)實施整村搬遷。4年過去,這種『盤活宅基地置換新產業』的扶貧模式效果如何,村民們致富增收了嗎?

8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建設屯原所在地。『孫吳建設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牌子首先映入眼簾,進入後看到各種進口大型收割機械停在廣場上,工人們正在晾曬谷物,遠處的機車正在轟轟作響,攪拌著供牛食用的飼料。

一個村莊的消亡與新生
建設屯共有59戶,其中27戶常住戶,農村住房空置率比較高。據了解,該屯的房屋基本都是土房,人均耕地達30畝左右,卻因當地屬於第六積溫帶,只能種玉米和大豆,遇到好年頭纔能賺些錢。
2016年,按照孫吳縣委、縣政府『東部平原鄉鎮帶動西部山區鄉鎮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紅旗鄉黨委、政府引進合作社投資100萬元對建設村建設屯27戶常住戶實施了整村搬遷。其中:搬至縣城內安置4戶,就近在紅旗村購買房屋安置23戶。
村民手中的耕地進行了土地流轉,全部由合作社進行規模經營。宅基地所在處,現在已變成了合作社的大院。

如今,搬遷村民們的生活怎麼樣了?
已搬到縣裡住的村民王貴銀告訴記者,如今的生活跟以前比簡直是翻天地覆,土房換成了磚房或者樓房,每年僅通過土地流轉的分紅,每?地就有4500元。雖然都分散居住了,但現在村民還經常通過微信群聊天,開村民會議也都通過微信線上進行溝通。
據介紹,建設村貧困人口的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3000元增加到2019年末的9767.5元,已全部實現脫貧。

合作社規模經營效果顯現
孫吳建設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前身是2016年成立的孫吳縣哈屯天馬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的潛心經營,合作社已完成總投資3500萬元,在置換來的宅基地上建成農機庫和漢麻加工車間,購置了20臺大型機車、47臺套農機具、6輛專業車輛。流轉建設村耕地9630畝,發展漢麻、玉米、大豆、小麥等農產品綠色種植,並輻射帶動全鄉種植漢麻7000畝。建成牛捨3棟、育肥牛捨1棟,現存欄安格斯牛400餘頭,其中可繁母牛300餘頭。
在帶動村民增收方面,合作社理事長王躍龍給記者算了幾筆經濟賬:一是2016年給27戶村民補償100多萬元,用於購買房屋,其中有個別戶資金不夠,還額外給增加了補償金;二是在當地土地流轉價格每?3500元的基礎上,以高於500元進行流轉土地,如果合作社持續盈利,則二次分紅再增加500元。截至目前,每年都進行了二次分紅;三是用工方面優先錄用該村村民,比如,捆麻工收一公頃能賺到600元,每年合作社用工支出能達到80萬元左右。
同時,合作社每年向村委會繳納租金5.5萬元,村集體經濟得到有效積累,由過去『空殼村』變身『經濟村』;並累計帶動12戶村民家庭購牛入社,每年戶均分紅收益1200元,吸引周邊村民30人入社就業,其中貧困戶12戶,人均增收1.04萬元。
盤活宅基地加快全縣脫貧致富
建設村的『盤活宅基地置換新產業』,是孫吳縣全力加快異地搬遷脫貧致富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孫吳縣轄11個鄉鎮、94個行政村、122個自然屯,總人口10.5萬人,其中農業貧困人口5627人,全縣有常住居民不足50戶的小型村屯28個,這些村屯主要特點是村屯距離鄉鎮、縣城較遠,基礎設施較差,農民收入較低,行政管理成本較高。
近幾年,孫吳縣在前期完成三岔河村、民山村、九點屯整體搬遷的基礎上,完成了建設等5個村屯225戶村民整體搬遷工作,帶動貧困群眾39名,年人均增收萬元以上。
因地制宜讓搬遷區域能致富、村集體實現有租金或分紅收入、群眾實現多渠道增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有規模經營收入……一手抓整村搬遷,一手抓調產就業,孫吳縣走出了一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發展好』的宅基地換產業脫貧攻堅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