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甘南縣:『庭院經濟』成農民致富『新引擎』
2020-09-08 17:48:31 來源:  作者:李文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8日訊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甘南縣堅持頂層設計,因地制宜制定發展規劃和獎補政策,支持貧困戶利用房前屋後小院發展特色種植,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農民增加收入的『新引擎』。

  一場細雨剛過,甘南縣長山鄉永恆村村民張朋芝抓緊時間給自家小園裡的赤芍除草。聽親戚說種植赤芍效益高,而且縣裡還有獎補政策,這讓她動了改變種植品種的念頭。過去她家小園裡只種些蔬菜和玉米,今年她把房前屋後的4畝土地都栽上了赤芍,如今長勢良好,她抓緊時間進行田間管理,期待有個好收成。『按照目前的價格來算,種玉米的話,每畝一年大概收入450塊錢,而赤芍一年能收入5000多塊錢,差十多倍呢。雖然第五年纔能起收,但從第三年開始就能收籽賣錢,又增加一項收入。』說起赤芍的收益,張朋芝信心滿滿。

  為了鼓勵農民利用小院發展赤芍種植,甘南縣出臺了每畝赤芍在收益期內補貼1900元的政策,每戶農戶最高可享受到2畝的補貼政策。也就是說,張朋芝家種植的4畝赤芍可以享受到2畝共計3800元的補貼。這也是除了收益高以外,張朋芝堅定信心種植赤芍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前屋後好管理,而且還有補貼,就相當於有保底了,信心還是挺足的。』

  同樣享受到『保底』政策的還有長山鄉長新村村民翟正祥。2017年脫貧後,為了幫助他鞏固脫貧成果,幫扶乾部和村兩委乾部幫助他在自家小園裡栽植了2畝共計300株桑樹,並幫助他同甘南縣果皇公司簽訂了回收訂單,享受每斤桑果保底3.5-4元回收的政策。去年他家的桑樹開始掛果,今年就能夠采摘售賣了。『1畝地能產果300斤左右,以往1斤市場價大概在8塊錢,我這2畝地能賣4800塊錢。關鍵不怕行情不好,有訂單兜底,好好管理果樹就行了。』

  甘南縣地處大興安嶺南麓,氣候相對乾旱,春旱等災害頻發,西部、北部鄉鎮多丘陵漫崗,農業生產條件差,僅靠種植玉米等大田作物,實現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難度很大,為此,甘南縣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了脫貧成果鞏固提昇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以小漿果為主的林果產業、中草藥產業及其他經濟作物庭院種植,並出臺了一系列補貼政策,引導鼓勵貧困戶利用庭院種植,實現穩定增收。目前,全縣發展庭院林果3590畝,其中貧困戶1483戶1320畝,主要品種有藍靛果、黃太平、桑椹、樹莓、李子等,樹莓、藍靛果、桑椹等旺果期可達到30-50年,畝效益超過5000元,可實現『持續穩定』增收;全縣庭院種植中草藥2萬畝,其中貧困戶2410戶2326畝,主要品種有關防風、赤芍、黃芩等。以關防風為例,經測算,畝產乾品150-200公斤,目前市場價格每公斤80-100元,每畝效益最高可達2萬元;全縣庭院種植其他經濟作物3347畝,其中,貧困戶678戶806畝,主要品種有甜玉米、黏玉米、雜糧雜豆、勾勾黃、菇娘等,通過經濟作物品種的多樣選擇,真正把農家庭院的『方寸地』,建成了脫貧致富的『增收園』。

  此外,甘南縣的庭院經濟擺脫了過去傳統的小農經濟形態,是有『頂層設計』的『三帶五有』庭院經濟,『三帶』即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帶動、扶貧項目帶動,『五有』即有訂單和銷售渠道、有保底價、有技術指導、有貧困戶參與、有縣域產業基礎,確保了項目可持續,貧困戶穩定增收,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切實提高了土地比較效益。下一步,甘南縣將進一步由貧困戶向一般農戶延伸,既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又幫助一般農戶增收致富,同時由庭院向大田延伸,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

責任編輯:姜繼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