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10日訊 綏芬河,既有東方小城的寧靜,又有毗鄰俄羅斯的異國風情。瑟瑟秋風中,斑駁的歷史遺跡,為遠道而來的人們講述著百年邊城的滄桑記憶。
一
花園路黎樹街2號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大白樓』鐵路公寓,始建於1903年,迄今已有117年歷史。這裡曾是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在東北地區秘密交通線的重要站點。
走進樓內,昔日革命者風雨兼程的歷史場景,再次浮現。
1928年,由於國內嚴重的白色恐怖,中共『六大』在蘇聯莫斯科召開。在黨的『六大』召開前後,參會代表們主要是在哈爾濱國際交通站的統一安排下,經綏芬河與滿洲裡國際交通站遠赴蘇聯。會後,周恩來、鄧穎超等50多名代表先後分批經綏芬河回國。其中許多人入境後曾入住於大白樓。
當時,周恩來、鄧穎超、李立三等四人一同途經綏芬河,由一名白俄交通員趕著一輛拉飼草的馬車掩護入境。那天正趕上雨天,四人藏身於飼草之中,在安全到達綏芬河後便住進了大白樓鐵路公寓,後又搭乘火車轉移至內地。
致敬大白樓,你為一座小城嵌入了強大的『紅色』基因。
二
綏芬河有兩座山,一座叫『天長山』,一座叫『地久山』,由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命名,意在『天長地久』佔領。山上至今可見彎彎曲曲的戰壕,炸壞的碉堡殘骸,殘存的兵營遺址,還有一些戰爭遺物,就埋在淺淺的草皮下面。
當年,日軍將各個戰場上被俘的中國軍人運至天長山,修築要塞工事。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工事建完後被日軍殺害於附近。當時,八路軍戰俘們發動了一次震驚中外的勞工起義,殺死了日本憲兵司令,奪得武器,冒著生命危險,一邊與日軍作戰一邊突圍。期間,一部分人因走錯方向,被日軍抓獲並殺害,被鐵絲穿著鎖骨帶回營地。更多的起義戰俘,沿著小烏蛇溝趟水邊打邊向上游走,過河進入蘇聯。而後,他們在蘇聯境內紛紛加入抗聯隊伍,重新回到了中國抗日的戰場上。
為國甘灑一腔血,汗青映照壯士心。
三
戰火雖熄,但戰爭給人類留下的痛徹卻從未遠去。
在一家臨街的俄式面包房裡,記者的視線被一張懸掛牆上的前蘇聯女孩的照片所吸引,老板娘語氣深沈地介紹,她叫嘎麗婭,抗日戰爭時期犧牲在綏芬河。
1945年8月10日,蘇軍攻佔綏芬河,日軍裹脅當地的日本居民和偽滿警察、電報局職員等幾百人逃進城北的天長山要塞,依托工事負隅頑抗。12日上午,為減少傷亡,一支15人組成的蘇軍小分隊前往要塞勸降,通曉中、俄、日三國語言的中俄混血少女、軍使翻譯嘎麗婭跟隨其中。但日軍只允許嘎麗婭一人進入要塞,3小時後,要塞中傳出一聲槍響,年僅17歲的嘎麗婭被日軍殺害。
逝者不復見,悲哉長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