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劉永坦院士:請叫我劉老師
2020-09-10 10:46:3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衣春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坦先生正在指導學生。

劉永坦(左二)與他的師生團隊。圖片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提供

  黑龍江日報9月10日訊 臨近教師節這幾天,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紛紛為老師發送祝福信息,劉永坦院士就收到了不少。這些祝福信息無論長短,都是寫給劉老師。實際上,哈工大鮮有學生稱劉永坦為劉院士,他們更喜歡叫他劉老師或者坦先生,這也是劉永坦院士最喜歡的稱呼。

  兩院院士、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這些常人看來的至高榮譽,卻不是坦先生最看重的高帽。他最中意的還是那頂名為老師的『帽子』。『叫我老師,老師是我最看中的身份!』他常常這樣說。

  劉永坦從教的六十年,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六十年,但更是傳道受業解惑的六十年。他一直用實際行動感染著同事和學生愛國奉獻,是以科研促教的典范。在學生們心中,有坦先生指路,千難萬難都敢闖一闖。

  在科研攻關的日子裡坦先生堅持在真實的科研環境中鍛煉學生

  說到劉永坦院士,就一定要提『雷達站』,他帶領團隊師生在威海荒蕪的海岸邊建起的雷達站,成功研制建立了我國第一部新體制遠距離雷達實驗系統,為中國築起了『海防長城』。雷達站也是一個別樣的教學中心。新體制雷達涉及信號發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個環節,每一處他都要求學生必須實現理論技術的創新,在實踐中獲得檢驗。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坦先生反對學生選那些華而不實、脫離國防與經濟建設的『空』題目,主張真刀實槍放到真實的環境裡去鍛煉。他的博士研究生們的課題都來自具體科研實踐,都是國家真正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雜波問題就是對海新體制探測領域中一個世界范圍內的難題,如果解決不好,甚至可能讓雷達變成『睜眼瞎』。為了解決它,劉永坦帶領師生一起分析雜波的來源、特性,組建若乾學習小組,齊頭並進、多點出擊。一名學生回憶說:『那一個月,日夜交替,一個結論推翻另一個結論,在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的連軸轉中較真碰硬,使我真正走進了信號的世界。』在研究壓力下,團隊成員都繃緊了弦兒,開碰頭會時講意見、擺事實、談思路,有時甚至『吵』起來。坦先生卻端坐在那裡,面帶微笑、細聽爭論。他認為科學問題,自然是越辯越明晰;問題答案,自然是越爭越透徹。

  坦先生更是准確地把握學科發展的方向,將科研與學生培養有效結合。在教學中,把國防尖端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帶進課堂,同時把學生帶到國防科研一線,錘煉團隊協作攻關精神和攻堅克難能力。他特別強調要用實際數據驗證理論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理論要經得起考驗。在這樣嚴格的要求下,培養的學生不僅在理論上站得高,還在實踐中經得起檢驗。學生中湧現出了將軍、院士、大學校長、教授和國防院所總師、高科技技術公司創始人等一大批棟梁之纔,其中有些已經成為我國空間遙感、雷達技術等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家養病的日子裡坦先生依然不忘指導學生

  從教六十年來,劉永坦一直致力於電子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講授過10多門課程。有兩年,他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連續講授4門課,近300學時。

  開始率領團隊進軍新體制雷達研究之後,作為主帥,劉永坦承擔更為繁重的工作,特別是在基地做試驗的勞動強度也遠非常人可比,常常由於趕不上吃飯而用面包充飢,困了就倒在實驗室的板凳上湊合一覺,疼痛難忍的腰間盤突出曾讓他幾個月難以行走。有一年,劉永坦舊病復發,腰像是斷了一樣疼,卻仍然堅守教學崗位,照常默默地忍住劇痛為學生講課,旁聽青年教師試講課。直到有一次從課堂上下來,一位研究生發現他臉色蒼白,知道老師病痛又突發了,纔不顧反對送他回了家。在家養病的日子裡,劉永坦又多次讓教研室的老師把研究生邀請到自己家裡來,和學子一起討論論文的修改,並給予精心指導。

  在哈工大師生眼中,坦先生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他有時就住在校園裡,遇到慕名而來求合影的學生他也從不拒絕,態度和藹地配合,看起來就是一位普通的長者,衣著朴素,精神矍鑠。

  坦先生只要不出差就會定期和學生交流討論,態度和藹,一點架子都沒有。有一次,他與博士生小組討論結束後天色已晚,於是便請學生們集體改善伙食。席間,劉永坦會就學業困境與具體問題進行交流,聚餐往往會成為精彩學術討論的延續。

  學習上,坦先生是『火眼金睛』的。他的歷屆學生們都說,做坦先生的學生,功底不紮實是不行的。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東西逃不過坦先生的眼睛。生活中,坦先生又是『明察秋毫』的。他始終關心學生每天工作多久、睡眠多少、作息是否規律等生活情況,甚至是感情問題也常常傾心交談。很多學生都說,與劉永坦先生接觸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全方位的指導。

  坦先生說,『有的人聰明,學什麼東西立刻理解,是好事。而有的人或許不夠聰明,但只要做事踏實,就可能會走得更遠』。

  課堂上實驗室中

  坦先生把愛國作為教學科研的核心

  辛勤耕耘六十年的教師生涯,他一直用實際行動教育和感染周圍的同事和學生愛國、奉獻、刻苦、鑽研。

  劉永坦始終站在國家立場,從學科特點出發,將培養優秀的國防科技事業急需的領軍人纔,作為自己報國志向的追求。一邊搞科研、一邊上講臺……

  劉永坦說:『對祖國的愛,都是很具體的,具體在每一天怎樣去做人、做事和對待工作上。』劉永坦經常跟團隊師生說:『能為國家的強大作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和使命。國家把這麼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做,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劉永坦經常和學生們說:『是國家的需要,讓他找到奮斗的方向。』這些都不是空話,坦先生一直都在踐行。今年84歲的他和他的團隊成員如今依然初心不改、奮斗不止,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雷達的國度中馳騁四方,不斷去迎接新的挑戰,攀登新的高度。

  坦先生用一輩子獻身國防的實際行動感染和教育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他把愛國作為教學和科研的核心,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把思政課上到了每個學生心靈最深處。坦先生就像一團火,溫暖了一個又一個學子,點燃了他們不負韶華的報效之心。強大的愛國向心力,讓坦先生變成了『磁核』,源源不斷的把人纔吸引到祖國的北疆。張寧教授,從團隊組建開始就跟隨劉永坦一起攻關;許榮慶教授,從MIT林肯實驗室進修回來,加入團隊……在這塊『磁核』的吸引下,近40年來,劉永坦的報國心、強國夢在不同時期吸引著同心築夢的青年學者來到黑龍江,來到他的身邊。劉永坦親手培養、帶領這群敢啃硬骨頭、放棄更為優越條件的年輕人,將熱血與青春播撒在龍江大地。

責任編輯:宋蔚

【專題】愛國心 強國夢 時代楷模劉永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