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公益慢火車三江平原上的『鐵公交』
2020-09-14 08:33:2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張學鵬 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14日訊 16:20,沃野千裡的三江平原上,一輛綠皮車正在行進。這趟車就是4135/4136次列車,被當地百姓稱為行駛在三江平原裡的幸福『鐵公交』。

  這趟車共4個車次,每天早晚從佳木斯和前進鎮對開,全程運行294公裡,時速不足百公裡,途經換新天、富錦、紅興隆等19個車站,其中有7個乘降所。基於公益扶貧的考慮,這趟列車單程全票價只有21.5元,最低票價只有2元,沿途鄉鎮的村民以短途出行為主,沿線百姓給這趟車起了一個『鐵公交』的名字。這趟列車於2007年正式被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定為公益性『慢火車』,從未漲過價。

  鏡頭一 旅客都能喝上熱水

  10日15時許,停靠在前進鎮站臺上的4136次車廂裡,40歲的供水員唐殿宇開始做出發前的准備工作。

  『站停期間列車要壓火,開車前一個小時再把爐火捅起來,全是技術活。』唐殿宇說。

  因為是一趟燃煤車,所以車上旅客飲用的水都需要茶爐燒開以後,再由供水員挨個車廂灌入保溫桶裡供大家飲用。為了讓上車的旅客及時喝上熱水,唐殿宇在開車前1個多小時就開始忙活了。

  唐殿宇是這趟線上為數不多的供水員,在這趟列車上已經工作十多個年頭。『全列5個鍋爐,夏天不需要供暖,所以現在啟用一個鍋爐給旅客燒水,我這裡也是全車最「暖和」的地方。』唐殿宇用寬大的毛巾擦了一把臉上滲出的汗水,打趣地說。

  16點20分列車開出前進鎮站,大約一個半小時左右,唐殿宇一直在忙。『這兩天,天氣涼,用水量大。』唐殿宇說。

  鏡頭二『鐵公交』給俺帶來幸福生活

  在3號車廂裡,旅客於輝是個種糧大戶。於輝說,再有一個月家裡種的水稻就要收割了,趁著不忙,他打算去佳木斯市農機大市場看看,順便給農機具換幾個零件。

  今年40歲的於輝是前進鎮3連農場農民,今年光水稻就種了300多畝。由於地多人口稀少,過去每年到了農耕季節,插秧的人手明顯不足。自從開了這趟『慢火車』,每到春耕時節,很多插秧務工人員都坐這趟票價便宜、停靠站點多的火車,趕往前進鎮等地插秧賺錢。

  靠種地致富的於輝去年還在佳木斯市裡買了樓房,把父母都送到城裡享福了。『這趟車帶給我的幸福是實實在在的。』於輝真誠地說。

  鏡頭三 養豬大戶是車上常客

  17點06分,列車到達三等站富錦站。39歲的旅客李春寶跟著人群上了車。

  坐在車上的李春寶說,這幾年國家大力支持農民發展農牧業,他和親戚合伙開了通達牧業養殖公司,從小規模養殖到現在已發展成為年出欄肉豬兩萬多頭的大型養殖基地。肉豬主要供應周邊市縣,以及哈爾濱、長春、廣州等地,目前在他們福利屯通達牧業公司打工的就有30多人,這些工人多是周邊的農民,月收入都能達到6000多元。『今年我在富錦又投資建了一個養豬場,平時去佳木斯、哈爾濱跑銷售,都是乘坐這趟車,現在場裡的工人往返兩個養殖場都乘坐這趟車,它是真方便。建三江到佳木斯票價纔18.5元,坐汽車60多!這就是老百姓的『公交車』李春寶說。

  鏡頭四 600餘萬人次乘坐慢火車

  從友誼農場九營上來的旅客萬新,包裡裝著幾件秋裝。他說,親屬在佳木斯看病,沒帶厚衣服,早上乘這趟火車回家,取完衣服又休息一下,下午又坐這趟火車返回。萬新住的村裡沒有火車站,為了讓附近村屯農民出行方便,鐵路部門在九營建個乘降所。『我在家乾活,聽到火車鳴笛聲,從家趕到乘降所就上火車。』萬新說。

  記者看到車隊在列車上建立了就醫、務工、購物指南信息專欄,佳木斯各大醫院的掛號二維碼,還有各大購物點的公交線路都粘貼在信息專欄內,一目了然。

  列車長白海濱介紹,這趟『慢火車』客流最高峰是在每年的4月末至6月初,因為這個時期是三江地區春耕備耕的插秧季,來自省內外的4萬餘名農民工就會趕到水稻主產區紅興隆、建三江、換新天和前進鎮等地插秧,『這趟車因為票價便宜,所以就成了農民兄弟的首選列車。每次他們都會有七八千元的收入,所以我們這趟車也被稱作「淘金列車」。』

  2007年開行以來,這趟『慢火車』見證了沿線鄉村的變化和發展。據鐵路部門統計,每年大約有四五十萬人次乘坐這趟公益慢火車,14年來,大約有600餘萬人次乘坐這趟行駛在三江平原上的火車,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有三四萬人乘坐公益慢火車到三江平原插秧撈金。在全國共開行81對公益慢火車,其中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在我省開行18對,不計成本方便邊遠地區旅客出行。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