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饒河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追花逐蜜 半世紀釀蜂味
2020-09-14 09:15: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狄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江紅岩與這些蜜蜂打了大半輩子交道。

  黑龍江日報9月14日訊初秋時節,陽光灑在饒河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雖然已經過了采蜜期,這裡依舊可以嗅到一絲甜蜜。

  『嗅』到商機 專注養蜂半世紀

  在保護區內饒河黑蜂集團的養蜂試驗基地,200多個智能蜂箱擺放有序,小蜜蜂鑽進鑽出地忙碌著。72歲的江紅岩隨手抽出一塊蜂脾,仔細察看蜜蜂的狀態。

  就像看望老朋友一樣,即使沒有戴蜂帽,他的動作依然從容熟練。『智能蜂箱在手機上就能監測,我跟兒子也學會了手機上網,可還是忍不住過來瞧瞧。』江紅岩笑著說。

  的確,當了半個世紀的養蜂人,蜜蜂就彷佛是他的孩子,格外親密。和記者聊起養蜂,他也格外興奮。

  1970年,22歲的江紅岩跟著叔叔從安徽闖北大荒來到黑龍江。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一年後他開啟了職業養蜂人的生活,並鍾愛一生。

  回憶起半個世紀中國養蜂人的變化,江紅岩歷歷在目。上世紀70年代,他和同伴兩個人養一箱蜂,每次放蜂采蜜,他們需要搬著蜂箱,行走120裡路。後來他也曾坐著火車去廣西、雲南養蜂。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在饒河縣為國營企業養蜂,數量從曾經的兩個人養1箱發展到一個人養12箱。

  也就在那時,江紅岩『嗅』到了新的商機。

  『1984年,饒河縣只有一家蜂蜜加工廠,蜂農的蜜都要賣到這裡,因為一家獨大,工廠把價格壓得偏低。恰好我同學的老師在吉林開了一家東北地區最大的養蜂廠,也需要收購蜂蜜。我就以每斤比國有廠多加5分錢的價格從蜂農手裡收蜜,漸漸地越來越多的蜂農都來找我賣蜜,我的收購半徑也越來越大。』就這樣,江紅岩開始壯大自己的蜂蜜生意,不僅把蜂蜜賣到了遼寧、北京,還開起了自己的手工作坊。

  『當時,他們都說我是饒河養蜂的叛逆者,但我覺得我纔是改革開放的標志,我是用價格調節經濟杠杆,這纔是市場經濟呀。』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江紅岩依然很得意。

   線上直播 一天銷售額500萬

  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江紅岩的兒子江威繼承了這份甜蜜事業,並將黑蜂產業繼續壯大。

  2006年,江威成立了黑龍江饒峰土特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現在公司已經發展成饒河黑蜂集團,主要從事黑蜂養殖、黑蜂產品加工、銷售、蜂機具加工等,並在俄羅斯成立了俄羅斯遠東黑蜂有限公司,負責國外養蜂基地的運營。

  饒河黑蜂集團銷售經理杜若傑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日產蜂蜜5噸,一天可罐裝1.2萬瓶。不僅在全國各地近400家實體店可以買到他們的產品,天貓、京東、淘寶等線上銷售也很火爆,8月份一場聯通沃商城直播,當天銷售額就達到500萬元。

  公司還大力發展現代化養蜂技術,投入使用的600個智能蜂箱通過手機雲端就可以監測溫濕度、蜜蜂重量、采蜜量等各項指標。為了保護東北黑蜂這一優良品種,他們還開展了東北黑蜂育種工作。

  『現在的養蜂模式和我們那個時代肯定不一樣了,什麼網上帶貨,雲監測,我也不懂,但我知道實實在在做蜜的信念永遠不會變。世界養蜂大王也是幾代人一直從事養蜂研究,我希望我的家族也能成為養蜂世家,我相信只要堅守誠信就能擁有世界。』江紅岩感慨地說。

  山高林大、土壤肥沃、純淨無污染的天然環境使保護區裡的花朵儲備了充分的營養,也讓這裡產的蜜,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在某一時刻,當饒河黑蜂蜜從舌尖滑過,也許很多人會和江紅岩一樣,真切地感受到這份自然饋贈的甜蜜,它不僅化在口中,更會融在心裡。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