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4日訊(記者 楊帆)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癥醫學科黨支部書記、重癥醫學科病房主任王洪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今年44歲的王洪亮是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最年輕的委員,在援鄂抗疫工作中,他受命擔任黑龍江省首批援鄂醫療隊臨時黨委宣傳委員、哈醫大二院援鄂醫療隊隊長,日夜奮戰在危重癥患者救治第一線,用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作為一名有著24年黨齡的共產黨員,王洪亮先後參加過汶川地震、大興安嶺火災、抗擊甲流等醫療救助工作,救治經驗豐富。接到馳援武漢的通知後,他第一時間報名並寫下請戰書。黑龍江省首批援鄂醫療隊是第一支抵達武漢協和西院的外省醫療隊,沒有成型經驗可以借鑒。到達武漢後,他與院方共同研究治療方案,憑借多年臨床經驗,以最快速度將普通病房改造成為科學、合理的重癥病房;面對工作方式的差異,他求同存異,經過反復推敲,第一時間恢復三級醫師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和死亡病例討論等高效高質的醫療制度體系。

此次援鄂戰役中,黑龍江省第一批醫療隊共負責3個重癥病區的醫療救治任務,王洪亮主動要求管理50名重癥患者的病區,把這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留給自己。他給團隊定下『盡最大可能降低病死率』的目標,並在盡量挽救患者生命的情況下,力求讓患者治愈後不留任何後遺癥。接診第一天他第一個進入病區,緊急處置20多名危重患者後,無暇顧及疲憊的身軀,立即組織醫護人員討論患者病情、完善診療流程,為後繼接班醫護人員提供經驗。接下來就是持續65天的高強度工作,每天下來,他的嗓子都啞了,防護服下都被汗水浸透了,好幾次幾乎累得虛脫。
『在武漢奮戰中,我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到患者床前和他們聊聊天,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並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修改治療方案。』王洪亮說,這個時候信心是最好的藥物。別人倒班休息時,他仍伏案核查病歷、研究危重病例,對患者做到『一人一方案,一變一調整』,他的辛勤付出讓患者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一名患者在接受救治後,難以表達感激之情,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用紙做的『錦旗』,上面寫著『大愛無疆、重塑生命』。在王洪亮及其團隊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2個多月時間,成功救治了98歲高齡患者,心髒移植、腎髒移植術後患者以及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等多名高危患者,共有93名重癥與危重癥患者成功治愈出院。在協和西院對外援醫院收治病人數量、救治率等多項統計中所在病區始終名列第一,也被親切地稱為『最強外援』。國家醫療督導組對王洪亮負責的重癥病區取得的治療效果給予了充分肯定。
援鄂期間,王洪亮還曾前往孝感市、漢川市和安陸市,為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多次通過網絡直播把診治經驗分享給全國同行,使大家在診療過程中有章可循,有效提高了診療效率。他說:『在全國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上,習總書記給予醫務工作者高度評價,共產黨員更要衝鋒在前,敢打硬仗,能打勝仗。回到臨床工作崗位,我一定牢記黨員的擔當和使命,以患者為中心,慎終如始,仁德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