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74年的『相見』
四川籍烈士郭通書後代尋親圓夢來哈祭奠

哈爾濱烈士陵園內共長眠著245位英雄烈士。他們中有許多沒有留下家鄉籍貫,沒有部隊番號,沒有親人朋友,多年來無人祭奠。
可喜的是,今年3月哈爾濱烈士陵園尋找7位烈士的親人公告發布後,經過核實,目前已找到4位烈士的後代。『讓革命英烈「與親人團圓」,讓家人的思念聽到回響』不再遙遠。
黑龍江日報9月16日訊 9月14日,哈爾濱秋高氣爽。哈爾濱烈士陵園裡,參天松柏挺拔屹立將這裡環繞。陽光透過枝縫,映射在步道兩側一塊塊烈士碑上,段段歷史清晰而深刻。遠處,陵園的工作人員正在整修草木,『吱吱』的聲音輕輕回蕩在園中。
55歲的苟中平眼圈泛紅,手捧花束疾步走向紀念館。雖然跋涉50個小時、從四川老家剛剛抵達哈爾濱,但絲毫不見倦容,因為他馬上就可以『見到』從未謀面卻朝思暮想的爺爺——長眠在此的郭通書烈士。
烈士靈堂莊嚴肅穆。當看見蓋著鮮紅黨旗的爺爺骨灰盒時,苟中平按捺不住激動的淚水,20米的距離他一步一叩首,喃喃自語道:『我來看您了,終於找到了。』是啊,在苟中平一家人與烈士郭通書之間,這20米的距離足足用了74年。
苟中平眼中的爺爺都是從父輩及鄰裡鄉親口述中聽來的:郭通書,原名苟通書,祖籍四川省通江縣三合鄉。生於1909年,家中四兄弟,其排行第四。從小聰明好學,在其二哥所辦私塾從學三年後,因父親突然離世,輟學從事農耕養家。18歲成親,婚後生育一子,取名苟興仁。苟興仁成年結婚育有四子一女,苟中平是其中最小的兒子。
苟中平說,爺爺參軍的歷史,他從小就經常打聽,並引以為傲。他向記者娓娓道來。當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1932年,紅四方面軍進入通江縣境內,郭通書看到了希望,經過多種渠道與紅軍取得聯系,並與鄰居徐步法、苟興壽相約一道參加紅軍。那一年,郭通書的兒子纔6歲,而這一走竟成為了永別。
1934年,郭通書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北上途中昇為連長。
1945年,郭通書任松江軍區政治部保衛科長。當年郭通書的部下、通江籍老紅軍向思忠曾寫信記錄:『1946年6月的一天,我向郭科長匯報完工作,他突然問我「你是什麼地方人?」我答道:通江人。我們還談到了幾戶親戚,很湊巧,我認識他的父親。從此,我們親近了許多。至於他因何姓郭,他說西路軍過黃河後,在河西走廊作戰失利,為保存革命實力,改苟為郭,叫郭通書。』
1946年9月,郭通書任松江軍區後勤部政委,當月在松江(現哈爾濱)被敵人殺害。1957年12月,郭通書被通江縣人民委員會追認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哈爾濱市政府將郭通書烈士由革命公墓遷入哈爾濱烈士陵園。
從犧牲至今,整整74年,郭通書的後人一直在苦苦尋找著。上個世紀90年代,苟中平的外甥曾經來到哈爾濱尋找,但因為沒有聯系政府獲取到信息失望而歸。這一次,他們看到哈爾濱烈士陵園3月發布的尋找7位烈士的親人公告,發現郭通書烈士就在其中。『疫情過後,我決定第一時間來哈爾濱。』苟中平說,他從村子出來騎四五個小時的摩托車到火車站,再坐44個小時的火車,入住到哈爾濱的旅館已經夜裡1點,但睡不著,5點就起來了。『從村子臨行前,我去了爸爸的墳前,「告訴」爸爸不要再遺憾了,在哈爾濱找到爺爺了。』苟中平哽咽道。
在當天的祭奠活動中,苟中平為郭通書烈士更換了骨灰盒,敬獻了花籃,並向哈爾濱烈士陵園捐贈了珍貴的史實資料。『尋親的路雖然漫長,但我仍會告訴後代,有這樣一位先人英烈長眠在哈爾濱,要記得來這裡緬懷他、告慰他,要將英烈精神傳承。』苟中平字字鏗鏘,表情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