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沈陽:奮力打造創新活力之城
2020-09-16 09:48:4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時代新實踐·育新機開新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舉行的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指出,『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要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堅持鳳凰涅槃、騰籠換鳥,積極扶持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盡快形成多點支橕、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遼寧省沈陽市以改革創新為引領,結合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實驗、推進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人纔鏈深度融合,形成集聚各種資源、鏈接各個產業、激發各方力量的全面創新體系。

   關鍵詞:產業創新新興產業多元發展

   1.深化創新驅動提昇科技產能

  2020年7月27日,沈陽芯源微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舉行了高端晶圓處理設備產業化新項目開工儀式。這個項目未來可使芯源微公司制造能力大幅度提昇。目前,芯源微公司獲得授權專利174項,其中139項為發明專利,是國內唯一一家高端涂膠顯影機的制造商。技術創新使芯源微公司競爭的優勢凸顯,上半年,公司的訂單大幅度增長,創造歷史新高。

  沈陽天眼智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電力設備智慧物流與智能運維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資料圖片

  用高新技術搶佔未來產業高地,芯源微公司是沈陽創新改革的一個縮影。當前,沈陽正全力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力爭打造更多有效集聚各類創新資源的特色載體,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建立產業鏈鏈長制,完善產業鏈治理機制。尤其是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更多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力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3年倍增。

  最近一段時間,沈陽長江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非常熱鬧,來自醫療界、制造業、金融業等各領域的人士不約而至,因為他們看到了一個技術突破背後的龐大市場:乳腺癌治療的綠色時代即將到來。經過20年不斷探索和奮斗,利用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技術優勢,長江源公司成功自主研發出了世界領先的束波刀,用於乳腺癌的綠色無創治療。

  用研發和匠心結出碩果的卓越者,還有沈陽天眼智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它在制造業領域深耕15年後,又用了5年時間投入上億元『擁抱』互聯網。如今,天眼智雲擁有『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兩站研發體系,掌握多項國際先進、國內領先信息技術,專利多達135項。這些為企業積累了發展與壯大的資本。2020年,天眼智雲公司進入企業井噴式增長階段,來自電力、化工、航運等領域的訂單源源而至。

  疫情期間,有一家沈陽高新技術企業開創新局,成為世界聞名的『網紅』。它便是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沈陽兩地同時研發出了全自動平面型醫用外科口罩、全自動折疊型醫用防護口罩兩條生產線,迅速形成生產能力,短短幾個月就制造出100臺,並出口數十個國家或地區。目前,新松公司首批自主研發的搬運系統在廣州、深圳等企業進入驗收階段。

  沈陽郎朗鋼琴廣場鋼琴表演。資料圖片

  『技術創新是我們高科技企業立身之本,也是中國制造強大的唯一發展路徑,我們永遠不會放松追求技術進步。』新松公司總裁曲道奎說。

   2.優化創新平臺釋放最大效能

  創新平臺不斷優化,一批『大國重器』研制也不斷實現突破。

  2020年6月,『海斗一號』探海成為舉世關注的大事件。歷經40餘天,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於6月8日載譽歸來。『海斗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了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並創造我國潛水器領域多項第一,填補了我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也標志著我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跨入了一個可覆蓋全海深探測與作業的新階段。

  同樣振奮人心的事件還有——沈陽鼓風機集團再獲國家大獎。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近日公布,沈鼓集團兩個核心項目分別初評為特等獎、一等獎。這既證明了『沈陽制造』的實力,又極大地鼓舞了『沈陽制造』的信心。2020年上半年,沈鼓集團銷售收入及利潤實現了兩位數增幅。

  創新平臺不斷地釋放創新效能,大大提昇了優勢產業的競爭力。近年來,沈陽市大力培育壯大IC(集成電路)裝備產業,成立『骨乾企業聯盟』——沈陽IC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有效助力新興產業提速增效。沈陽IC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從事IC裝備技術研究、整機產品研發、零部件制造及IC裝備應用等相關的近20家單位組成。『聯盟骨乾成員均交互參股,建立「軟件控制系統—整機裝備—零部件子系統—材料—工藝處理」的全供應鏈體系。還確定了共享機制,實行「五共享」:共享客戶、共享信用、共享技術、共享人纔、共享平臺。』沈陽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說,以產業鏈為紐帶構建的共享優質資源自然聯盟,讓每個企業都能從中獲利並在聯盟中尋找到自己的價值,激活了企業的積極性,帶動了產業的發展。

  『骨乾企業交互持股,根據產業鏈分工合作,建立「共建、共享、共智」的自然聯盟,形成共贏的發展力量,是推動沈陽IC聯盟成員企業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芯源微公司董事長、沈陽IC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宗潤福說。

  俯矙沈陽市渾南區。資料圖片

  目前,沈陽市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已達1100個,承擔國家、省、市科研項目654項,開展橫向課題攻關353項。創新平臺正在成為創新力量的供給源頭,為人纔培養、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橕。

  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學院、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基因庫眼基因庫等一批『國字號』的創新平臺紛紛在沈陽落地建設。以自主研制『大國重器』為使命的中國航發燃氣輪機有限公司組建;華為、騰訊等龍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進程逐步加快,累計完成平臺建設投入35億元,3年內投資將超百億元。按照『一城兩中心』的總體布局,沈陽市不斷加快推進渾南科技城、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設,布局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試驗裝置、高能射線多束源材料多維成像分析裝置、『工業智腦與邊緣計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軸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評價設施等4個大科學裝置。

   3.強化創新思維加速轉型昇級

  沈陽以觀念、制度、政策的更新,促進各領域、各環節的全面創新。在思維強化創新,在制度上壓實責任,在政策激勵實踐,創新驅動發展正成為一種常態——

  引導構建多元化創新投入體系。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資本化政策基金組合,建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不同階段股權投資的基金投資體系。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發揮沈陽市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政策引導,支持銀行和金融界圍繞不同階段科技型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創新金融產品。

  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沈陽市改革科研項目立項和組織實施方式,樹立產業鏈思維,在建鏈、補鏈、強鏈、延鏈中強化創新鏈能力。在智能制造、先進材料、機器人、人工智能等12個產業創新方向上,著力於產業共性技術和重點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確立科研攻關項目,形成產業需求、精准對接、市場發布等一整套項目形成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

  增強企業創新意識和能力。沈陽市通過應享盡享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政策,對企業新建各級創新平臺給予獎補等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上半年,協助沈陽創新主體爭取上級項目815個、資金20457萬元,引導創新主體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快速成長。同時,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

  強化科技資金制度保障。沈陽市地域內各科技型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獲批立項1568個項目,共爭取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資金78326.72萬元。其中,經費滾動、促硬核科研項目開發轉化,是沈陽市推動創新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項創新之舉。改變過去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模式,按市場化新機制運行,給予研發組織資金支持,避免好的科研項目缺乏可持續性的資金支持或因機制不靈活而擱淺,為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的產出創造最佳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沈陽市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應運而生,將『資金連續3年滾動支持的制度』納入其中,每年最高支持額度可達1000萬元。

  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沈陽市深化科技成果處置權、使用權和收益分配權改革,進一步探索科研人員職務發明的所有權改革,在落實『沈陽市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基礎上,推進東北大學、沈陽藥科大學、中科院金屬所、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等單位開展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試點。

  隨著一系列舉措落地生根,沈陽市逐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培育體系,為『創新驅動發展』持續常態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制度保障和一個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目前,沈陽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070家,瞪羚獨角獸企業48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836家,提前完成省高新技術企業3年倍增計劃任務,數量佔全省35.1%,年均增速達到49%。其中,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增加273家,總量達到530家;電子信息、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分別較2016年增長432.3%、147.9%、186.8%、118.2%,高新技術企業群體不斷壯大對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構成衝擊力。

  創新,正在成為沈陽在『新常態』下搶佔產業高地的『新引擎』。

責任編輯:宋蔚

【專題】幸福東北網絡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