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訊(白銘波 記者 鄭通)記者從哈爾濱市呼蘭區獲悉,呼蘭區楊林鄉黨委政府引進實踐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新技術,使糧食大幅增產,農戶普遍增收,為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給全區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為確保『帶狀復合種植』新技術能推行,群眾能信服,首先要解決誰來牽頭、誰來組織的問題。楊林鄉在全鄉8個村分別成立了以村集體牽頭組織、村支部書記帶頭領辦的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將各村貧困戶納入其中,貧困戶帶地入社,注入專項扶貧資金發展經營。由鄉黨委統一主導,各村黨支部具體實施,農戶積極參與,形成了以『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農戶(含貧困戶)+龍頭企業』的產業發展模式。2020年,全鄉入社農戶378戶,其中貧困戶281戶,玉米大豆間作面積7000畝,每公頃預計增收3000-5000元,全鄉保底增收150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把培植發展產業作為重中之重,立足域內旱田較多實際,引進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新技術,大力提高大豆、玉米畝產產量和產品質量。各扶貧合作社經營由黨委牽頭管理,統一整合資源,相互彌補經驗,實行統一資金、統一土地整合、統一種子化肥、統一技術指導『四統一』的合作管理模式。
建立科學利益分配機制,將農民受益與勞動掛鉤,農戶除按股分紅外,還計算務工收入。目前全鄉281戶貧困戶可享受區扶貧政策性資金保底分紅,即享受2次分紅。指導各合作社建立種植風險保障機制,各合作社在利潤中抽取一定比例建立風險公積金,應對重大風險。並協調保險機構購買大災險,保證農民基本收入保障。村集體將扶貧產業專項資金注入合作社享有一定比例的分紅,初步估計,全鄉8個行政村集體收入均超過1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用於公益事業和民生改善,讓全鄉8234戶、28566人村民共享產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