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豐收節】脫貧致富農民帶頭人劉鳳雲:助貧不只是責任,更是榮耀
2020-09-21 19:10:25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顯春 劉嘉 安澤 霍梟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21日訊(記者 陳顯春 劉嘉 安澤 霍梟涵)9月21日下午,2020年黑龍江省農民豐收節先進典型見面會在富錦稻田公園舉行。獲得黑龍江省2020年脫貧致富農民帶頭人榮譽稱號的劉鳳雲出席見面會。

劉鳳雲。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劉鳳雲是齊齊哈爾市泰來縣雲橋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她出生於農村,成長於農村,是跟很多人一樣,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她的企業是一家集稻谷收購、精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企業,現在也是被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識和地理標志證明的『泰來大米』標識的首批授權使用企業。

  致富沒有容易的,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劉鳳雲是怎樣堅持過來的呢?現場,劉鳳雲向大家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劉鳳雲說,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從小過過苦日子。那時老父親重病在身,老媽1人養活全家5口人。15歲時我大哭一場,然後就退學開始乾活掙錢填補家用,也是從那個時候起,就總想著怎麼徹底改變這種生活。18歲時,我就借錢開辦了掛面廠,35歲時又開辦稻米加工廠,後來轉型成為現在的雲橋米業。

  劉鳳雲印象比較深的是,最初為了跑市場、拿訂單,自己開著小貨車,拉著大米,帶著電飯鍋,跑了全國34個城市,每到一個地方,她就現場給客戶燜飯,讓他們品嘗。為了提高大米的品質,她還舉債昇級加工設備,並逐漸引入現代企業管理體系。

  這樣,越來越多的客戶認可了劉鳳雲的大米,她的企業也從小做到大,目前固定資產7000萬元,自有綠色水稻種植基地5萬畝、有機種植基地7000畝,年加工能力20萬噸,產品暢銷全國20幾個省、市、自治區,還在全國23個城市開設了『黑龍江泰來大米直營中心』。

  劉鳳雲堅信,無論多苦多難,都要咬牙挺過去。別人能乾成的,我就能乾成;別人乾不成的,我也要想辦法把它乾成。

  劉鳳雲出身農民家庭,始終身懷鄉土情懷,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她一直心系著扶貧事業,通過各種方式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

  劉鳳雲認為,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纔是幫助貧困鄉親脫貧摘帽的關鍵。她采取的第一個形式,是利益帶動。就是把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貧困戶都捆在一起。她一直引導著農民朋友種植優質水稻,再通過統一的田間,管理保證產量和品質。比如在相同地區、相同生長環境下,種植綏粳22,綜合產量和售價,每畝地農民就能比種傳統的『二大粒』多收入近200元,積少成多,這就是很大的改變。她還會通過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分紅、獎勵,再間接促進貧困戶的增收。其次是扶智帶動。劉鳳雲給有意願的貧困戶組織過培訓,共有大概60多人都開設了自己的網店。劉鳳雲還開展務工帶動。她的企業固定員工90多人,而季節性的臨時僱工多時能達到200多人,企業每年人工費用支持就在300萬左右,讓很多貧困戶都有了相對固定的保障收入。

  據劉鳳雲估算,現在她每年用於助貧增收,以及愛心捐助上,都要支出六七十萬元。面對這樣一筆開銷,她卻說,『作為還算較為知名的本地企業,我不能忘記是國家的發展進步和穩定的環境纔成就了我,也不能忘記養育我的這片黑土。所以,我覺得響應國家號召,在脫貧攻堅大浪潮中,能出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不只是責任,更是一種榮耀。』

  談到未來,劉鳳雲說,『我最想做的,就是想讓我們優質的泰來大米家喻戶曉,遍地開花,成為知名的品牌,成為可以代表東北的一張名片。』

責任編輯:姜繼周

【專題】2020年黑龍江省農民豐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