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2日訊 來到北緯53°的北極村,酒店、農家院、郵局,都會有一個是最北的。游客喜歡到最北郵局,寄出一份最北的問候。北極鎮最繁華的十字街頭,與最北郵局斜對著的北極大街21號,是中國最北的供銷社——北極村供銷社。
北極村供銷社曾叫漠河供銷社,從1956年開始,60多年來一直是這裡的商業中心。如今,商業中心的地位沒有變,還被列為漠河市文物保護單位。
1957年出生的叢秉武,是供銷社現在的經營者,和北極村幾乎同齡。他的生活,也和北極村供銷社密不可分。
老式欄櫃和貨架,擺放著1000多種商品,盡管經營面積收縮到480平方米,北極村供銷社依然是北極鎮最大的百貨店。供銷社的牆上,粘貼著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出版的宣傳畫,叢秉武拿出收藏的舊版人民幣和糧票布票,回憶起『保障供給』的計劃經濟時代。
9月的北極村,人們開始采集山貨,除了收購鄉親們的采山成果,叢秉武自己也采一些。木耳、姬松茸、藍莓酒,服裝、食品、小家電,供銷社裡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糖球算是傳統食品,15元一斤放在托盤秤上稱著賣。賣的是兒時的記憶,吃的是久違的甜蜜。
幾個老鄉在供銷社裡閑談,這裡一到冬天,寒冷的氣候讓人們無處活動,唯一能容納更多人聚集的地方就是供銷社,『座談會』是供銷社幾十年不變的景致。
『我們認識幾十年了,有啥需要了解的,就來供銷社嘮嘮,十裡八鄉的大事小情就都知道了,後來游客多了,全國的事都能了解。』62歲的呂洪增,把供銷社比喻成漠河信息交匯地,讓人瞬間聯想起東野圭吾的《解懮雜貨鋪》。
現在的供銷社1977年建成,是漠河供銷社第四代房屋。總是那麼同步,現在的供銷社社址建成的第二年,叢秉武調到供銷社當司機,既是進貨郎,也是送貨郎。
『進貨要到500公裡外的呼瑪,一次進貨要跑一個星期,裝貨時手凍僵是常事兒。』叢秉武輕描淡寫回憶著,但想想北極的氣候和那時的路況,每一次旅程是多麼不易。叢秉武要開車十六七個小時,到呼瑪縣,第二天到批發站選貨,選貨裝貨加上往返路途,起早貪黑一個星期纔能走完這一個來回。
趕到春節前去北紅村送貨,叢秉武就成了郵遞員,鄉親們給遠方的親人匯錢郵物,都托叢秉武帶回到北極村郵局,叢秉武要寫滿一沓一沓的紙,記錄要匯去的地址。
2002年,叢秉武買斷這個供銷社,當上了老板。現在,供銷社需要什麼貨品都有商家送貨上門,比從前進貨方便多了。
就像把錢交給老叢放心一樣,這裡人與人之間足夠信任。老鄉吃不完的青菜,也放到供銷社門前,賣多少錢全部返給老鄉,賣不完,老鄉再自己處理。
『這裡空氣好、水好,更重要的是人好,人和人之間可以串門,可以隨時交流。我們家三道門,一道也不上鎖。我來這51年,感覺在這裡生活很舒心。』正在供銷社『座談』的徐益龍,1969年作為上海知青來到北極村,深深喜歡上了這個民風篤厚、值得他在此度過一生的地方。
北極村冷的是天氣,熱的是人心。民風篤厚人心暖,這是老徐當年放棄返城的理由,也是現在,老徐在這裡樂享晚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