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2日訊在合作社的種植基地,一臺大馬力收獲機正在松土,工人們忙著將胡蘿卜切割裝袋,准備發往齊市的農貿批發市場。合作社今年種植胡蘿卜2000畝,采用機械化播種,配備技術員日常田間管理,在社員精心伺弄下胡蘿卜喜獲豐收。據合作社理事長尹曉波介紹,目前蔬菜賣了3000多噸,到秋收結束能達到20000多噸。
談到今年的收入,尹曉波說,『胡蘿卜今年畝產達到10000斤以上,現在市場的行情在0.8元左右,一畝地毛收入3000多元。現在跟我們合作的農戶每戶都能收入十多萬元。』
尹波合作社以規模化種植為基礎,產加銷拓展帶動種植規模,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格局。今後合作社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合理調配種植、生產空間,加大普及面,帶動農戶致富增收。
小土豆成『金疙瘩』
『我每年都來這裡收購馬鈴薯種薯,已經合作了多年,合同是一年連著一年簽,質量是絕對沒的說,這不今年早早就來了。』最近,在依安縣新發鄉春城馬鈴薯合作社紅星鄉種植基地,從全國各地趕來收運土豆的大貨車排起了長隊,河北的種薯經銷商史先生對合作社種植的馬鈴薯贊不絕口。
走進馬鈴薯種植基地,田地一派起收的繁忙景象,數十輛專業大型機械正在田地裡『撒歡兒』似的起收土豆,合作社社員現場分類、打包裝、做調運。一壟壟被收獲機翻出來的土豆如同『金疙瘩』,小土豆帶來了大收益。
『雖然經歷了臺風,但對馬鈴薯的影響不大,收成還是不錯的。今年合作社種了1萬畝種薯,預計總產量能達到35000噸,平均畝效益在2300元左右。』春城馬鈴薯合作社理事長胡春城望著規模連片的起收現場算起了豐收賬。
『今年基本上已經到了收獲大流期,從數據統計看,今年馬鈴薯的產量很高,品質也不錯,可以說又是個豐收年。』合作社的業務經理孫曉明介紹。
蟹肥稻香迎豐收
近日,在依安縣新興鎮新合村民之稻水稻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周文廷正在起收稻田地裡的螃蟹,稻田邊支起的一口大鍋正在蒸煮螃蟹,許多人慕名前來品嘗,紛紛購買。據了解,這是該合作社引進的蟹稻米項目,今年已經是第二年種植,通過種植養殖結合,提高了米質,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合作社收入。
周文廷介紹說,『我們在年初時購進蟹苗2000斤左右,通過一年的養殖,現在螃蟹平均在一兩半到二兩之間,預計收獲螃蟹在5000斤左右。現在看,河蟹市場的需求量很大,有不少購貨商已經來到訂購。通過這幾天的螃蟹試吃來看,蟹黃非常飽滿,達到了預期效果,品質非常好。』
稻田和河蟹二者相伴共生,相互給養,形成了天然有機生態鏈。這樣既能提高社員收入,還能促進有機農業發展,實現一地雙收。目前,該合作社的稻田蟹已進入了收獲期,每天都有周邊群眾前來購買。
小菇娘帶來大效益
訥河市長發鎮是傳統的特色果蔬小鎮,自上世紀90年代初,張志村(今建設村)就開始種植菇娘,當時農戶們各家各戶『單打獨斗』。村兩委班子通過外出考察、調研市場、種植試驗田等方式,決定帶領大家種植菇娘。第一年先在種糧大戶趙新民家試種了20畝,當年就獲得經濟效益8萬餘元,平均每畝經濟效益4000餘元。看到種植菇娘的經濟效益這麼好,其他農戶紛紛都要種植,於是,村裡發揮趙新民的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幫助其組建合作社,吸收其他農戶入社。經過幾年的不斷摸索,2009年,合作社注冊了『張志菇娘』商標,建設(張志)村也逐漸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菇娘種植經營模式。
為了讓好產品賣上好價格,建設(張志)村積極與企業和市場聯系,建立穩固的產銷關系,適應市場需要,把大路貨產品改造成小包裝產品,並探索在網上銷售。今年,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全村種植菇娘1400畝,畝產可達2000斤,畝效益達到5000元以上,創造經濟收入超500多萬元,菇娘銷往溫州、沈陽、北京等城市。
走上脫貧致富路
快到豐收節了,也到了宋利盤點收成的季節。初見訥河市訥南鎮興業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宋利時,他正和妻子在草甸子上放羊,夫妻二人有說有笑,正在給羊群錄制『抖音』。
幾年前宋利開車砸傷了腰,田地又連年受災,欠下不少外債,住了幾十年的破房子雨天漏雨、冬天漏風,2016年被列入貧困戶的他心有不甘,『別人都能買小車買樓房,咱這日子咋就過不起來呢?』
隨著精准扶貧的春風吹進興業村,借著政府房屋改造政策的東風,宋利在原來的土房基礎上滅跡重新翻建了48平方米的磚瓦房,又在村乾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貸了1萬元錢買了10只羊,到年底得了25只小羊羔,到了第二年繁殖到100多只。宋利一家不僅外債還清了,還存下了擴大養殖規模的啟動資金,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榜樣。
眼下,宋利家又有幾十頭羊要出欄了,又是一年豐收季,歡天喜地的一家人忙著擴大羊圈,忙著伺候剛剛出生的小羊羔,忙著分享更多的養殖經驗,等待下一年的好收成。
新時代農民帶來新希望
『我就在咱富民村土生土長,這裡留下了太多父輩們的心血和汗水,我想讓這兒變得越來越好。』克東縣寶泉鎮富民村黨支部副書記時繼順是去年新上任的村乾部,今年纔三十出頭的他骨子裡要改變舊生活、創造新天地的那股勁頭,顯露著新時期新農民的精氣神。
2017年,他交上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又被村民一致推選成為村支部副書記,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產業發展領頭人。
今年疫情期間,村裡人都無法外出打工,在這危機和機遇間,時繼順選擇了後者,『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比去外面還多的錢,把年輕的力量都留在村裡。』配合著村裡打造食用菌種植全產業鏈的發展方向,『順富同創家庭農場』孕育而生,可直接帶動建檔立卡戶82人、非貧戶30人,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臨近國慶前夕,時繼順更忙了,全村281名建檔立卡戶的產業分紅錢30餘萬元要分發下去,還要將全年70餘萬元的務工費用全部支付出去,父老鄉親們的『小金庫』眼看著越來越富足,等來了今年的豐收季,時繼順也在這場大刀闊斧的脫貧攻堅戰中找到了他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