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4日訊 一年來,自貿區綏芬河片區以佔全市4.34%的面積,集聚了71%的企業,貢獻了70%的稅收、65%的對外貿易額,實現了良好的起步開局。這是記者在23日下午召開的中國(黑龍江)自貿區綏芬河片區建設一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
2019年9月29日,綏芬河自貿片區正式掛牌運營,在19.99平方公裡范圍內,重點發展木材、糧食、水產品、綠色食品、清潔能源等進出口加工產業和商貿、金融、旅游、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建設商品進出口儲運加工集散中心和面向國際陸海通道的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中俄戰略合作及東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一年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制度創新初見成效,招商推介持續加力,營商環境明顯優化。
綏芬河片區厚植沿邊開放的先導優勢,構築起自貿片區『一區』引領,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互市貿易區、跨境經濟合作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境外園區『七區』聯動的協同發展格局。拉動了雙向開放,向外與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俄羅斯遠東大開發戰略對接,對俄境外投資項目達到70個,累計注冊自由港、超前發展區企業14家,開闢了中俄跨境合作穩定可靠的供應鏈。將全國187項符合片區實際的改革試點經驗分類梳理,完成復制推廣154項,復制推廣率達82.4%。向內成功加入全國自貿區創新發展聯盟,對照世界銀行《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綏芬河片區營商環境模擬排名全球第28名。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內貿貨物跨境運輸體系,今年前8個月哈綏俄亞陸海聯運共發運39個班列、3766個標箱,中歐班列共發運109列、9480個標箱,呈現需求增長、品種多樣、常態運營的良好態勢。
綏芬河片區積極放膽探索、先行先試。第一批21項制度創新案例已完成第三方評估。行政審批服務流程更加優化,實現『一窗受理』『一天辦結』。今年前8個月,片區新增市場主體2000家,招商引資到位資金7.1億元,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2個。疫情防控常態下,綏芬河口岸成為東北地區對俄口岸通關車輛最多、接送中俄旅客最多、跨境運輸貨物最多的口岸。今年1至8月,口岸進出境貨物實現718萬噸,佔全省陸路進出口貨運量的3/4。全省首條盧布現鈔陸路跨境調運通道開通,推出了俄籍自然人跨境人民幣支付、代理人辦理跨境人民幣支付、代理邊民支付外匯等3項全國首創業務,為中俄金融合作探索了新路徑、新舉措。
一年來,綏芬河片區深化貿工一體、雙鏈融合,構築多元支橕的產業體系。相繼與中林集團、曲美集團、森聯國際、大自然等央企、國企及行業領軍企業攜手合作,成立了首個國內俄羅斯木材集采中心,發起組建了木業產業專項基金;建成投產了辛巴赫精釀啤酒飲品、良運油脂加工、保達現代農業等一批『頭』在境外、『尾』在境內的全產業鏈項目。今年以來,俄糧落地加工2.3萬噸、同比增長213%,油菜籽、亞麻籽進口實現破題,對俄農業產業合作顯現出生機和活力。獲批俄羅斯液化石油氣國際道路試運輸口岸,對俄清潔能源進口通道常態化運營,形成規模效應。
目前,綏芬河片區深入挖掘潛力、活躍業態,培育勢頭強勁的增長支點。開闢跨境電商新領域,片區各類電商主體發展到7500餘家、從業人員約3萬人,帶動全市快遞發寄量1400餘萬件,居全省縣域第一位。拓展互市貿易新模式,設立全國首個中俄互市交易結算中心,開通全國首個鐵路互貿交易市場,同白俄羅斯、韓國、哈薩克斯坦等3國商品實現首發進口交易,1至8月互市貿易過貨7.23萬噸,交易額3.44億元。挖掘服務貿易新市場,累計接待俄羅斯醫療旅游者4萬餘人次,形成了直接消費和衍生消費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