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老舊小區『新時尚』 『今天你家垃圾分類了嗎?』
2020-09-25 09:35:3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25日訊 『廚餘垃圾扔在綠桶裡,其他垃圾放進最邊上的灰桶裡。』每天早6時起,管春光都會准時出現在小區大門口的生活垃圾投放點,站在紅綠藍灰四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前,監督並指導居民將分好類的生活垃圾投入到對應的分類垃圾桶中。

  近日,筆者探訪了道裡區安和社區垃圾分類運轉模式。從『安字片』的這個老舊小區的改變,也許可以窺見一座城市垃圾處理體系未來的模樣。

  新觀念在形成 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哈爾濱人對『安字片』並不陌生,安和社區就是『安字片』裡的典型老舊自管小區。今年63歲的管春光是住在安和社區的一名退休老黨員,如今他多了一個身份——垃圾分類督導員。

  每天6時至9時、17時至20時,是安和社區居民的垃圾投放時間(其他時間禁止投放),管春光和另外兩位垃圾分類督導員,都會輪班在社區設立的生活垃圾投放點督導居民分類。『目前來看,年輕人對於垃圾分類知識學得挺好,分得也不錯。六七十歲以上的大爺大媽普遍不如年輕人分得好,很多時候需要督導員現場幫他們再分。』管春光說。

  如今,安和社區2500多戶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了巨大改變,原來社區有65個垃圾投放點,每個單元門口不遠處都能找到垃圾桶,撤桶並點後全社區只設置了8個統一投放點。『以前居民走出單元門就能扔垃圾,現在扔垃圾必須按規定時間、到社區指定的垃圾投放點投放,而且必須分好類纔能扔,扔的時候桶邊還有人看著……』

  舊習慣改變的同時,新觀念也在逐漸形成。孫先生家住安信街10號1單元2樓,安和社區實施垃圾分類後,他特意買了兩個新垃圾桶。『我家原來只有一個垃圾桶,什麼垃圾都往裡面裝,現在又買兩個,一個裝剩飯剩菜等廚餘垃圾,一個裝飲料瓶、啤酒瓶等可回收垃圾,還有一個裝掃地掃出來的灰塵雜物等其他垃圾。』孫先生說,現在國家倡導垃圾分類,如果在家不分好類,到了投放點還得讓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現場幫忙分,實在不好意思。

  在安和社區,為了方便在家裡進行垃圾源頭分類,很多居民都添置了一個或者兩個家用垃圾桶。居民們分類意識的提昇直接體現在社區的環境改變上。筆者在安和社區安信街70號庭院看到,這個建成超過30年的小區,外表老舊卻整潔乾淨,偌大的庭院裡看不到一點亂扔的垃圾。

  扔垃圾有人管 保潔員變身『督導員』

  安和社區撤桶並點之初卻不是這樣:一天只有兩個時段能扔垃圾,單元門口的垃圾桶又都沒了,扔垃圾還要走近百米……居民完全不能適應。『一些人隨手將裝滿垃圾的塑料袋扔到單元門口。』一位居民說。

  為此,社區組建了一個由35名保潔員組成的巡查隊,每天在社區各個樓道和庭院巡視,發現有隨意丟垃圾的居民立即勸阻,發現庭院或綠地裡有隨意丟棄的垃圾,立即收集起來然後分類投放到垃圾箱裡。與此同時,每個單元的樓道長也加強了宣傳督導……

  『天天聽樓道長和志願者講垃圾分類,看著保潔員頂著烈日天天在社區裡撿垃圾,誰都不好意思再隨意丟垃圾了。』社區主任劉麗告訴筆者,如今社區裡絕大多數居民都能在規定時間和地點分類投放垃圾,雖然有的時候會分錯,但至少已經認同了這一新的垃圾投放模式。

  拉運無縫銜接 全程分類轉運

  『普通居民家中很少產生鋰電池等有害垃圾,像飲料瓶、紙殼等可回收物鼓勵居民留著換錢。』安和社區主任劉麗告訴筆者,通過粗略測算,安和社區平均每戶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大約在1.5斤—2.5斤,社區約2570戶居民每天產生3855斤—6425斤生活垃圾,多為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

  每天9時,一輛小型三輪垃圾運輸車會准時開進安和社區福壽園小區的垃圾投放點,環衛工人將綠色的廚餘垃圾桶和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分別運到距離該小區不遠處的安信街29號垃圾轉運間。這裡停泊著一臺大型廚餘垃圾專用轉運車和一臺大型其他垃圾專用轉運車。環衛工人分別將綠色垃圾桶和灰色垃圾桶放在對應的轉運車旁。伴隨著機械運轉的聲音,垃圾桶被自動抬到半空,隨後桶裡的垃圾被傾倒進大型轉運車的密閉廂裡,整個過程實現了全自動,沒有任何垃圾灑落到地上。

  這兩臺大型轉運車會將垃圾運到位於道裡區安發橋下一個更大的垃圾回收轉運間。環衛工人操縱機械將密閉車廂裡的廚餘垃圾傾倒在對應的巨型黃色垃圾收集箱中。同樣的方式,收運的其他垃圾被倒入另一個所對應的巨型垃圾收集箱中。大型垃圾收集箱裝滿後會被運送到不同垃圾處理廠分類處理。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