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6日訊(記者 遲亦達 鄭通 劉星馳)延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安山鄉興山村曾是這個縣最窮的村之一。颯颯秋風中,『足跡』記者走進了這個張廣纔嶺下的小山村。

剛走進村部,一個戴眼鏡、身穿迷彩服的高個兒青年迎了上來:『我叫張福星,是省發改委駐延壽縣安山鄉興山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
『張書記,村裡脫貧工作進展咋樣了?』記者直奔主題。
『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404人,去年全部脫貧!』張福星語氣中充滿了自豪。

張福星介紹,興山村的脫貧主導產業是菌包廠。2018年1月,興山村木耳菌包生產線項目正式投產運營。通過上木耳菌包生產線,一來是可以把光伏發電項目的收益不以現金的方式發給貧困戶,而是折算成木耳菌包發放給貧困戶,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增強脫貧『造血』功能,避免扶貧成了扶懶漢現象;二來有了菌包就可以帶動木耳種植,在村裡又形成了新的產業。
聽說村上有了引進的木耳產業項目,在外打工的李銘趕緊回到村裡。『我腿腳不好,還有白內障,給人家打更掙點錢,去了開銷不剩啥!後來回家種木耳,6000袋木耳,一袋咋也能掙八毛錢,兩三個月就能收入近5000塊錢,還不耽誤種地,比我在外面打工強多啦!』

3年來,共有182人次在村食用菌生產基地務工。村民李連貴作為他們當中的一員,在基地冬天燒鍋爐,夏天澆水乾零活兒,一年增收了兩萬元。
『扶貧車間』進家門,就業務工不出村。張福星說,今年疫情發生後,興山村食用菌生產基地開工受到了影響,原定的合作方企業無法按時到村生產,張福星就想辦法對接引入牡丹江、海林等地專業技術人員,鄉、村兩級乾部帶頭入股食用菌項目,逐項落實了用工、原料和資金等配套條件。4月初興山村食用菌生產基地順利復工復產,壓在他心頭的石頭終於落地了。目前,興山村已順利生產木耳菌包30萬袋,與去年產量持平。
在食用菌產業順利復工復產的同時,張福星還帶領鄉親們多業並舉,多路進財。在延壽縣實施的『菜園革命』行動中,興山村組織149戶貧困戶落實房前屋後71.6畝土地,訂單種植大蒜、土豆,由合作公司發放種子、指導種植並簽訂回收合同,每戶可增收1000元;積極推動興山村煎餅廠項目建設,300平方米生產車間、260平方米包裝車間及倉庫已經拔地而起。

疫情以來,興山村還在村裡設立了疫情防控公益崗位,由24戶貧困戶承擔流動巡邏任務,給予補貼,一舉兩得。
昔日的窮困小山村,因扶貧產業的蓬勃興起充滿了活力。脫貧致富奔小康,興山村的鄉親『一個也沒落下』,他們對未來的好日子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