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9月27日訊 『綏化』是一個很有寓意的名字,取『福履綏之,安順造化』之意。
7月30日,去綏化市北林區采訪的路上,與一場暴雨不期而遇。『這雨太大了,40分鍾的車程,走了一個多小時……』前來接站的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博濤長長出了一口氣。古朴自然是鄉村的底色。雨後平坦的黑土地上,萬頃稻浪像巨大的綠色的綢緞平鋪著,又像哪個畫家不小心打翻了染料瓶,各種顏色都是新鮮的。
漸漸地,我們看見了藍瓦蓋紅磚牆的村莊了,隱約還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前邊就是雙河鎮西南村了,遠近聞名的稻田公園就在這裡。』李博濤笑著說。
任來峰們的鄉村大戲
鄉村的封面在哪裡?
是遠遠的一道山梁?
是一行行村際間的老樹?
還是村口的一眼老井?
在綏化北林區雙河鎮西南村村民的心中,他們村子的封面就是碧波蕩漾的稻田。雙河鎮在哪?在河夾芯子。河夾芯子不是村鎮的名字,是呼蘭河與努敏河兩河所夾的一塊長條土地的名字。雙河鎮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見到任來峰時,他正在稻田公園裡忙碌著,推著一部剪草機,來回在婚禮草坪上『突突』地剪草……紫紅色的臉膛,說話語速略快。
任來峰說,公園的老總任秀波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2016年,任秀波選中西南村作為黑龍江濱北正大農業集團打造稻田公園。
『早些年,我們這兒太窮了,夏天的鞋子經常是露腳趾頭的,男孩子有時甚至一夏天就光著腳。冬天零下30多攝氏度,嘎巴嘎巴地冷,呼蘭河凍成了大冰場,房前屋後大雪殼子堆到三四米高。三九天最冷,好多人手腳耳朵都凍傷過。』這讓我突然想起蕭紅筆下的《呼蘭河傳》,開頭就寫了那一句:『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嚴冬把大地凍裂了。』可以想象,任來峰所說的『嘎嘎冷』的呼蘭河畔的冬天,究竟有多冷……
『現在好了。村子像個大花園,村裡的閑散勞動力幾乎都在稻田公園打工。自家都種著地兒,農閑時還可以在稻田公園裡上班掙工資,小日子過得帶勁兒,一家賽一家。』任來峰說這番話時臉上始終掛著知足的笑。
任來峰白天領著村民們在稻田公園裡乾活兒,晚上領著小劇團的村民在公園的大舞臺上唱歌跳舞,這幾年村裡的小劇團遠近聞名。
『唱得好賴咱不說,如今在小劇團玩,圖的就是樂呵!』任來峰在稻田公園裡是個管理層,在村裡的小劇團也是帶頭人,還是村裡的第一個網絡紅人,抖音號的網名叫『褶子哥』,那是因為他整天笑,笑多了褶子就多。
當夜幕徹底降臨了,響徹西南村夜空的音樂聲,把任來峰他們的鄉村大戲的熱鬧氣氛弄得一浪高過一浪。
任秀波的『都城地』之夢
第二天是周六,西南村的大集就在稻田公園外的廣場上。
早上7時許,廣場上就已經到處是載著綠色食品的三輪車,和已經擺好貨物的地攤,幾千平方米的廣場上場面越來越熱鬧。任來峰在忙著接待綏化市裡來的演出團的人。恰巧這個時候稻田公園的掌舵人任秀波來了。在觀景臺上,我們見到了任秀波,他中等身材較健碩,濃眉大眼,寸頭。穿著一件紅藍相間的條紋短袖衫,語速平穩,笑容真誠。雙腳上還粘著新鮮的泥土,褲腳還是濕漉漉的。
『我剛剛去看了一下水稻的長勢情況,弄了滿腳的泥。今天是我們這裡大集的日子,周六周日來稻田公園的游客特別多。』
任秀波是河夾芯子本地人,他抓住綏化市打造『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產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的號召,決心大乾一場。2015年,任秀波組織正大米業開展『五谷雜糧』下江南試水,大獲成功。
站在高高的觀景臺上,能夠看到稻田公園的全貌,五彩的稻田、美麗的花田、水果采摘園、動物園、荷花塘盡收眼底。
擂響幸福生活的鼓點
接近10時,大集上的人達到了高峰,買東西的賣東西的,看戲的,旅游的人群交織在一起,好不熱鬧。
『任來峰上場了,等他演完這個節目下來,咱們就發工資,拿好身份證大家排好隊。』也不知誰喊了一嗓子。當天還是正大集團給村民們結算工資的日子,正大集團每年分三次給村民結算工資。像任來峰他們,從每年的五月份到十月份半年時間,每兩個月開一次工資。村民都笑呵呵排著長隊,在廣場一角涼亭下,等候開支。
第一個領到工資的村民手裡掐著厚厚一沓錢,笑呵呵站在一旁。『呸!』——向手指上吐點唾沫,??地點起了錢。這次他的工資是5700多元。看著自己手裡的工資,村民笑得合不攏嘴。
72歲的老書記閆井武也忙著,他組織村民排好隊。『正大集團入駐了我們村後,與沿街58戶農戶簽訂了庭院土地流轉合同,建了6戶農家樂園,1萬多平方米的采摘園和動物園、花園,游客來這裡,特別有意思。』閆井武笑著說,他乾了幾十年的村支部書記,終於看見村民們過上好日子的這一天了。
『誰曾想我們這些農民,有朝一日也上班拿工資呢。』一位大嫂用爽朗地笑聲表達著她的開心。
稻田公園廣場上人群的嘈雜聲、激越的鼓點聲依然清晰可聞。想來,這就是河畔人家安暖生活的模樣,充滿了田園煙火氣。
用任來峰的話說:『咱再也不像前些年人窮志短,在人群中都不敢抬頭,如今村裡人都活得有滋有味兒。日子過得舒坦,心裡敞亮。』
許一世煙火,等一生安暖。這就是任秀波他們為呼蘭河畔的鄉鄰們兌現的承諾吧?
難怪一位綏化詩人寫道:『再高的山,再秀的水,也趕不上家鄉的稻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