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7日訊 (記者 鄭通)『以前身體不行,伸手要救濟的日子不好過呀,現在活得有尊嚴,我乾活說話也有底氣!』凌晨4點,哈爾濱市阿城區料甸街道北紅村村民王文奇進入了豆腐坊,磨豆子、熬漿子、點鹵水、潑豆腐、壓成塊,熱騰騰、白淨淨、顫巍巍的笨豆腐出爐了。

王文奇今年46歲,少年時就患上了癲癇病、腦出血,留下了後遺癥,無法外出打工。成家後,妻子身體不好,還要養育兩個孩子,家裡的10畝地每年3000元的收入,根本無法滿足生活需要,2014年,王文奇家被列為建檔立卡戶。
2017年,駐村工作隊到來後,挨家挨戶走訪貧困戶,得知王文奇有做豆腐的手藝,三番五次鼓勵他做豆腐,開豆腐坊。

王文奇告訴記者,房子是駐村工作隊幫著籌建的,用了四天時間就把豆腐坊給建起來了。做豆腐工具也是工作隊給出錢給買的。缺這個少那個,他們就天天出去跑,購置這些東西。『當時我這個高興啊,房子給建上了,設備給買回來了,不乾都不行』,王文奇回憶說。至今他還清楚的記得他做出的第一板豆腐,那天是2017年11月2號,他捧著一塊塊雪白的豆腐,喜極而泣,拿給鄰裡鄉親、駐村工作隊一起品嘗。

笨磨的豆腐非常受歡迎,現在王文奇每天都能賣出200塊左右的豆腐,一年僅靠賣豆腐就能收入3萬多元,這不,他用這幾年攢下的錢在『街裡』買了房子,還准備擴大生產規模,蓋豬捨、養雞、養大鵝,大乾一場。
『現在豆腐坊已經建成了,到今年年底,收入能再翻一番,收入七八萬不在話下。我也當老板奔「小康」了。有國家的好政策,駐村工作隊的幫助,那咱必須得好好乾,對得起人家。』王文奇激動地對記者說。

甩掉貧困的帽子,王文奇腰板挺直了,人也變得開朗健談。采訪中,王文奇激動得唱起了自己創作的《豆腐歌》,唱出了脫貧的喜悅,唱出了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