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普通的居民樓,不大的門臉,紙、刀、剪,這便是傅清超進行剪紙創作的場所與工具。四面牆壁掛滿了一幅幅創作於不同年代的剪紙作品,它們記錄了時代變遷,見證了一個滿族家庭對這門藝術的堅守與傳承。
傅清超正在檢查自己的剪紙作品。新華社記者黃騰攝傅清超是黑龍江省海倫市『傅作仁滿族剪紙世家』第四代傳承人,這間工作室創立20年,但這門藝術在海倫已有100多年歷史。傅清超說,能從事剪紙創作直接來自家庭的影響。早年海倫農村就有剪窗花的習俗,傅清超的祖母與曾祖母都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剪窗花能手,到傅清超的父親傅作仁這一代,剪紙被發揚光大,成為一張有代表性的地方名片。20世紀50至60年代,在當地文化部門組織下,傅作仁帶領一批剪紙愛好者進行了大量創作,作品內容主要反映當時的生產生活。『那時大家集中在一起,到中午每人發一個燒餅,沒有別的報酬。』傅清超說,那時創作氛圍特別好,大家一乾起來就不分晝夜,作品歌頌祖國、歌頌生活,展現群眾精神風貌,經常被送到國外展出。『童年記憶裡都是剪紙,小時候晚上起夜,總看見父母在房間創作。』傅清超說,父親設計,母親畫圖樣,剪紙幾乎成為家庭生活核心。傅清超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一點點學習、進步,逐漸成為像父親一樣的剪紙藝術家。傅清超的丈夫趙曉義至今記得初見岳父的情景。『我一進屋,岳父看見我之後一句話都沒和我說,接著「紮」到炕上剪紙。』趙曉義說,他當時對剪紙一竅不通,而岳父選女婿的重要標准就是要有美術特長。『在岳父眼裡,懂美術就是「好人」,就和他「對脾氣」。』趙曉義笑著說,那時岳父家孩子多,經濟條件不好,住的還是草房,搞剪紙創作沒報酬,但岳父一直堅持。
海倫市長發鎮長華村村民正在創作剪紙作品。新華社記者黃騰攝由於剪刀在紙張上細節表現力不足,人們開始使用鍾表發條在紙上直接進行刻畫,後來手術刀又成為主要刻畫工具。『隨著時代變遷,剪紙藝術也在傳承中不斷變化、發展。』傅清超說。在繼承父親剪紙技藝基礎上,她研發出剪紙的套色、拼色、涂鴉等新技法。她的作品富含傳統文化元素,還與國家大政方針、時代背景緊密結合,災害防治、科學養殖等內容都涵蓋其中。『海倫剪紙』在2007年入選黑龍江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傅作仁成為傳承人之一。海倫剪紙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傅清超的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購買、收藏。幾代人對剪紙藝術的堅守與傳承,有了經濟上的回報,這門藝術也被更多人喜愛。傅清超的作品《富貴旺財圖》還作為中外交流的禮品,被送往國外。傅清超現已成為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從單位退休後,她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打理工作室。為傳承剪紙藝術,她辦起剪紙培訓班,對文化乾部和剪紙愛好者進行免費培訓,去當地小學和農村傳授技藝。她還去高校講課,讓剪紙藝術走進大學課堂。傅清超說,剪紙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來源於生活,『要讓這門藝術一代代傳承下去,記錄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