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虹在訓練。
黑龍江日報10月13日訊 哈爾濱市道裡區的一座高層寫字樓裡,張虹體育教育專項基金會就設立在這。張虹有了自己的辦公地,辦公室、會議室、展示區,小有規模。張虹說,未來就紮根黑龍江了!
記者面前的張虹,比當年的那個運動員多了份成熟和自信,美麗得如一朵綻放的鏗鏘玫瑰。胸前的彩色奧運五環托起五星紅旗的徽標格外醒目。『我就是黑龍江培養的,是吃龍江大米長大的,我現在最想的就是好好把握在國際奧委會的8年任期,運用我的資源,運用我的平臺,運用我的能力多為家鄉做些事。』
帶著國際化視野紮根龍江
經過兩年多國際體育工作的歷練,如今的張虹有了更為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她說,奧運夢想不僅是通過體育比賽來實現,還可以有其它的方式,比如傳遞奧林匹克精神,通過奧林匹克教育讓青少年懂得跌倒了怎樣靠自己的努力站起來,怎樣建立生活、工作目標,一年、兩年、五年,像運動員面對各個賽季一樣,一個一個目標去實現。
說起自己的國際體育組織工作,張虹難掩自信和驕傲,作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在去年,她為2026年冬奧會舉辦城市投出了自己的一票;對於東京奧運會的延遲舉辦,如何在特殊時期減少參與人數,如何讓運動員安全完賽,如何保證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參與度和影響力等等,都要有自己的想法並發聲。針對北京冬奧會,張虹去年就向組委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們賽場如何提高科技含量,如何提供最好的、最有利於運動員出成績的冰面和場館;觀眾席位如何設置來達到最好的觀賽體驗感;從駐地、乘車、候賽到比賽,如何為運動員提供最好的服務等等。
如今,張虹已經是位優秀的國際體育工作者,在國際奧委會這個大家庭裡有了很多的朋友,用她的話講,現在國外的朋友比國內還要多。她也從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委員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尤其那些年長的委員,他們一生致力於體育事業,一年中有三百天在天上飛,滿世界地跑,一直在時差裡,但他們好像不知道疲倦。而他們做的是志願工作,是無償的。張虹說,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麼是cont r ibution(貢獻),她也希望像他們一樣通過奉獻自己的經驗、時間、經歷,為奧林匹克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張虹也為自己未來的人生找到了方向和目標。於是,她決定回到家鄉,完成自己的另一個奧運夢想。
運用國際化思維傳播龍江
張虹的思維模式和理念越來越趨於國際化。而她最希望的還是,為黑龍江的國際化,為黑龍江冰雪的國際化出一份力。既然決定留在黑龍江,既然想繼續實現奧林匹克夢想,張虹乾脆把虹基金成立在了家鄉,和虹基金一起紮根黑龍江。
張虹去年任職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部副教授,盡管這兩年一直在外奔波,2019年還在美國做了半年的訪問學者,但是,哈工大對她的國際工作特別支持。9月20日虹基金的成立儀式,也被列入哈工大紀念建校一百周年的系列活動。而在虹基金成立4天後,張虹開始了她在哈工大的第一堂冰上課,讓哈工大的學子們,近距離感受了一回『奧運冠軍級』的課程。
對於哈工大副教授一職,張虹有很多願望,她想帶著大學生們參加北京冬奧會的志願者團隊;還想讓更多的南方學生體驗並愛上冰雪運動。這樣的話,等這些學生畢業回到自己的家鄉,就可以將黑龍江的冰雪文化冰雪體育傳播到祖國各地;她想通過體教結合的探索,讓運動員在出成績的同時,也保證學業的完成。為此,她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特別研究了當地體教融合的系統。
最讓張虹興奮的是,哈工大在去年年底開通了4個速滑名額和4個冰壺項目名額的特招生,未來還將陸續開通其他冰雪項目的特招生。有學校的全方位支持,張虹非常有信心在未來的工作中組建高水准的校隊,組織系列的專業賽事。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奧林匹克精神與青年的接軌,傳承奧運夢想。
張虹有想法,也會動些『小心思』,比如這次虹基金的啟動儀式有意放在了哈工大滑冰館進行,她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有一塊國際級的場館。她希望自己能通過這塊冰場,承辦更多的落地比賽,讓更多的人感受冰雪的魅力,讓更多的青少年,走上冰雪運動的道路。同時,她還有個『宏偉的計劃』——以這塊冰場為核心,為冰雪運動培養更多的教練員,從百名開始,再培養發展更多的人,最終讓我國擁有千名甚至萬名冰雪運動教練大軍,讓冰雪運動在全國開花。
張虹還想做體育扶貧,幫助貧困區縣的孩子們,通過體育獲得支持和幫助。張虹還想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向世界展示冰雪大世界。張虹還想讓更多的國際同事來黑龍江看看……
張虹歸來,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