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10月16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五場——樺南縣專場。佳木斯市委常委、樺南縣委書記魯長友,樺南縣委副書記、縣長梁慶民,介紹樺南縣脫貧攻堅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集中力量發起總攻,確保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
樺南縣到2019年為止,已脫貧10069戶21116人,現在還有561戶1146名貧困人口未脫貧退出。樺南縣研究制定了《脫貧攻堅『百日衝刺行動』工作方案》,重點實施問題整改『清倉見底』、基礎數據質量提昇、補齊『三保障』短板等『六大專項行動』,通過抓實抓好『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帶貧益貧、轉移就業、社保兜底、社會幫扶等措施,集中全部的優勢力量,向貧困發起最後總攻,堅決啃下最硬骨頭,確保剩餘貧困人口高質量穩定脫貧。
一是精准結對幫扶。在原來527名幫扶責任人持續幫扶的基礎上,28名縣處級領導『一對二』包扶深度貧困戶,553名科級乾部『一戶一包聯』結對幫扶,挨家挨戶進行走訪,結對子認親戚,分析致貧原因,細化幫扶計劃,通過扶思想,樹立自我脫貧意識;扶出路,選擇適合致富方向;扶能力,提昇脫貧致富水平;扶風氣,營造自力更生氛圍;扶文化,築牢脫貧致富素質,有效改變貧困群眾精神面貌,全面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切實提昇了剩餘貧困人口自主脫貧精氣神。
二是突出核心標准。今年樺南縣共統籌資金12.2億元,其中整合涉農資金2.9億元,重點實施教育扶智、基礎保障等16項鞏固提昇專項行動。投入1.6億元,認真落實教育、醫療等扶貧措施,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實施了73個村屯飲水安全鞏固提昇工程,99戶泥草(危)房改造、220公裡村內路、190公裡公路安防工程等建設任務已經完成,確保『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標。
三是產業差異分紅。在產業分紅時,樺南縣對未脫貧人口給予適當傾斜,經村民代表會議評議決定後,在產業項目收益分紅人均1350元基礎上,對重病重殘未脫貧人口再進行二次分紅,人均可再增收1000元左右。
四是金融助力創業。為130戶有勞動能力的未脫貧人口發放小額扶貧貸款410萬元,鼓勵他們發展肉牛養殖、生豬養殖、特色種植等,加快實現創業增收。
五是發展庭院經濟。積極引導未脫貧人口種植蔬菜、養殖雞鴨鵝等,鼓勵他們的親屬、鄰居、村乾部等,為沒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代耕代種代養』,實行獎補機制,給他們發放補貼25萬元,年人均增收可達1030元。
六是加強轉移就業。根據未脫貧人口的實際,點對點提供就業服務,去外地企業務工47人,年人均增收3.2萬元;參與脫貧攻堅的龍頭企業,量身設置保潔、保安等就業崗位,吸納23人就業,年人均增收2.4萬元;鼓勵扶貧車間開展以工代訓,21名未脫貧人口參與手工編織、紙袋加工等,年人均增收7100元。如,依托樺南縣前進愛車屋汽車用品公司在土龍山鎮永勝村、石頭河子鎮春富村、駝腰子鎮金勝村設立扶貧車間,吸納未脫貧人口12人,月人均增收千元左右。設置村級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185名未脫貧人口就近就地就業,年人均增收可達3200元。
七是強化兜底保障。對未脫貧戶開展新一輪全面摸排,兜底保障924人,實施農村人口『因災、因病、因禍』一事一議救助政策,線下救助6人,堅決攻克貧中之貧、難中之難、堅中之堅,全力確保剩餘未脫貧人口高質量脫貧。
大力發展產業項目、確保貧困人口享受產業收益紅利
樺南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2017年以來,產業項目累計實現收益1.7億元。按照『農戶無風險、貧困戶穩定增收、企業持續發展』的思路,政府投建光伏發電、棚室瓜菜、畜牧養殖等扶貧產業項目142個,帶動10630戶22262人,年人均增收1350元。中國移動總公司、省紀委、龍煤集團、省科技廳等幫扶單位,援建產業項目26個,帶動貧困群眾1380人,年人均增收1100元。同時,樺南縣還利用金融扶持政策,引導7090戶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電商微商等項目,年人均增收820元,確保了每戶貧困群眾都有2個以上產業項目帶動。創新實施『四大產業帶貧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輸血』逐步轉化為『造血』,真正實現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一是創建『光伏收益分紅』模式,建設光伏電站59個,年實現發電收入2530萬元,帶動貧困群眾10519人,年人均增收1500元;利用光伏發電收益設置公益性崗位2965個,年人均增收2800元。
二是創建『龍頭企業帶動』模式,依托德昱成實業有限公司、龍墾畜牧有限公司、鴻展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開發建設肉種雞代養、肉驢代養、玉米深加工等扶貧產業園14個,帶動貧困群眾10400人,年人均增收1300元。如,鴻展集團利用整合資金1800萬元,合作建設30萬噸玉米燃料乙醇下料棚項目,年基礎收益分紅108萬元,帶動貧困人口900人,年人均增收1200元;為貧困人口非技術類設置就業崗位,吸納就業69人,年人均增收3.3萬元;面向貧困戶收儲玉米原糧,每噸加價20元,收購貧困戶玉米原糧335噸,幫助貧困群眾增收6700元。
三是創建『創業能人引領』模式,充分發揮創業能人示范帶動作用,拓寬貧困群眾增收途徑。全國人大代表孫斌創建鴻源農業開發集團,吸納219戶農民帶地入社,其中貧困戶43戶,年戶均增收2860元。利用金融扶貧貸款800萬元,年收益32萬元,對120戶貧困戶點對點扶持,年戶均增收2600元。同106戶貧困戶簽訂訂單,種植綠色水稻2410畝,高於市場價0.1元/公斤收購,年戶均增收1250元。通過為貧困戶提供免費培訓、免費測土配方、低價生產資料、農機作業等服務,年戶均可節約成本270元。返鄉創業企業家呂塞峰創立聖傑農業有限公司,吸納7戶貧困戶帶地入社種植綠色有機水稻,年人均增收8750元。
四是創建『新型主體吸納』模式,圍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引導1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脫貧攻堅,通過帶資、帶地、勞務入股等方式,吸納130戶貧困群眾參與經營,年人均增收21800元。通過建立縣級產業扶貧共享基金專戶,真正實現了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實現差異化扶貧收益,充分享受到了產業收益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