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寶珍在整理影人。

關海英在仔細研究影人作品部件。
黑龍江日報10月22日訊 望奎縣,有著『皮影之鄉』的美譽,自清朝同治年間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目前,小縣城裡一直有一群皮影老人,其中年齡最大的70多歲。作為中國皮影戲的子項目望奎皮影,如今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中國皮影戲的子項目望奎皮影,如今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取得這一成績,離不開望奎縣皮影協會主席、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望奎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谷寶珍和她的女兒關海英的心血和付出。為把這一民間藝術延續下去,保護好、發展好,使古老的民間藝術獲得新的生命力,谷寶珍、關海英母女廣泛征集流散在民間的傳統影卷和影人,把即將失傳的優秀影卷和影人挖掘出來,為繼承和發揚皮影藝術提供充足的資料,努力培養和造就了一支文化素養好、富有創作纔華的皮影隊伍。
望奎縣,有著『皮影之鄉』的美譽,自清朝同治年間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目前,小縣城裡一直有一群皮影老人,其中年齡最大的70多歲。谷寶珍是望奎皮影戲第四代傳人,從事皮影戲演出已40多年。七八歲時就愛看皮影的谷寶珍能把復雜的臺詞都背下來。年輕時學唱過評劇,後來改唱樣板戲和京劇,但谷寶珍總覺得皮影的曲調更優美。師從皮影戲的第三代藝術家傳人劉文芳老師後,也傳承了老師給的皮影箱。谷寶珍說,誰能有這皮影箱子,誰就是皮影隊的隊長。
谷寶珍年事已高,前些年一直思考尋找接班人的事,希望江北派皮影戲後繼有人。當年她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女兒關海英。關海英從小的嗓音條件好,愛唱歌,跟著母親學習皮影戲,但畢業後由於唱皮影戲無法分擔家庭的經濟重擔,因此幾度擱淺。
『無論離開望奎多久,人們都不會忘記,小時候滿屯子追看皮影戲的日子。』谷寶珍說,1949年至1965年間,是望奎皮影的繁榮發展時期,有皮影戲班子(影箱子)近20個,皮影藝人140多名,村屯中許多人包括小學生都會哼唱皮影戲的調調。長期以來,望奎各村每年都要在6至8月間展演,此時為農閑季節,天氣暖和,適宜露天演出。人們一聽說皮影戲班子來了便奔走相告,喜悅之情如同趕廟會、過新年一樣。
後來,著名皮影藝人張學文博采眾長,在保留樂亭皮影唱法的基礎上,揉進了『落子』(東北地方戲)、東北大鼓、東北民歌中的優秀唱法,創造出粗獷豪放、音域寬闊、旋律流暢的望奎唱法。後又經眾多望奎皮影藝人的反復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江北派』皮影唱腔風格,聲名遠播,也成為全省乃至東北民間藝術的亮麗品牌。
1982年,望奎縣文化館重新組建了皮影隊,移植改編了現代京劇劇目。在皮影藝人的積極努力下,加之人們對皮影藝術情有獨鍾,望奎皮影得以恢復發展。影箱數達22個,新培養皮影藝人200多名。以谷寶珍為首的第四代皮影藝人們更是堅持演出活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傳下去。
『皮影戲已經成了每一個望奎人身上攜帶的烙印。那些年,這裡無論大人孩子,都會哼唱皮影調調。尤其是離鄉的游子,只要一聽到望奎皮影戲的調調,內心就立刻柔軟下來,想起家鄉那些難忘的時光,也許這就是鄉愁吧?』關海英說,皮影藝術源遠流長,學術界較統一的觀點認為,皮影戲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清代灤州驢皮影纔傳入東北。
關於皮影戲還有好多古老的傳說。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目前唯一一種利用平面藝術造型進行表演的藝術。由於表演時是借助燈光將影人透映在白布上,因此,稱之為『燈影戲』,因為當時影人是用紙刻制的,又稱『紙影戲』。紙很不耐用,後改用牛、羊、馬等家畜皮刻制,但更多的是使用驢皮,所以又稱『皮影戲』『驢皮影』。
望奎皮影是集文學、美術、音樂、雕刻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它不僅對剪紙、雕刻藝術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還對評劇、龍江劇等舞臺姊妹藝術的繁榮有著重大影響。其藝人以『邊外』東北影為主要唱腔。20世紀50年代,是望奎皮影藝術快速發展時期,也是黑龍江皮影戲『江北派』形成的關鍵時期。千百年延續下來的皮影藝術在望奎不斷發揚光大,風格獨具,通過運用自如地擺動三根操縱簽子,使影人的各種動作都逼真表現出來,真可謂:『三尺生綃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光下、一笑還從掌中來。』多年來,望奎皮影在保護中進行著發展與傳承,如伊瑪堪皮影戲《西溫莫日根》和2014年排練的新劇目《斗邪魔》等作品都是新的劇目。
『近期我將去綏化學院講授皮影戲課程。』關海英說,近幾年來,望奎皮影又有了新發展,縣文化館與綏化學院音樂系聯合成立了望奎皮影研究所,對望奎皮影的起源、發展歷史、藝術特征、保護傳承及未來的發展構想與對策等都進行了詳盡地論述及深入地探討,並改編整理了許多新劇目、皮影唱段及皮影曲牌,創作了皮影舞蹈,可以說這份『看得見的鄉愁』,歷經風雨,終於完好地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