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鈴薯金秋喜獲豐收。

豐收的喜悅。
黑龍江日報10月22日訊 金秋十月,稻谷飄香。訥河市的農民們搶抓農時全面掀起秋收熱潮,田間地頭到處呈現出一派農忙的圖景。
2020年,訥河市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實糧食作物面積619.25萬畝,佔全市總耕地面積的99.2%。其中,大豆播種面積322.3萬畝,玉米面積212.6萬畝,水稻60.4萬畝。入秋以來,由於三次臺風持續降雨的不利影響,全市對『三秋』工作早動員、早安排、早部署,舉全市之力打好糧食搶收攻堅戰,確保糧食顆粒歸倉,實現豐產增收。
新技術新保障深耕智慧農業
『萬畝秋收田,只聞機械聲,不見人奔忙。』連日來,在訥河市訥謨爾公司大豆種植基地裡,數臺大型農用機械發出隆隆聲正在緊張作業,規模經營、大機械作業讓廣大農民『騰出手』,秋收高效更可靠。
黑龍江訥謨爾農業有限公司今年規模流轉土地75萬畝,通過與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及普蘭種業公司聯合研發育種,建立智慧農業平臺,推廣農墾栽培模式,應用無人機航化作業、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等現代化種植技術,為農作物生長提高優質環境。
公司總農藝師孟繁林告訴記者:『在種植技術方面,今年玉米、大豆全部都是先起壟,深施肥,再有效播種。深施肥好處就是,肥施在種下十二三厘米,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始終有肥,不脫肥。另外采取3次葉面追肥、3遍中耕的形式,提高積溫也能促早熟。』
為保證農作物災年不減產,今年公司75萬畝土地全部參保了收益險,並聘請全省唯一一家公估保險公司,通過中科院衛星遙感、農業大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進行有效監管。同時,通過與愛科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取農業大數據分析種植,通過32年歷史氣象信息、1.3億土壤數據、279個主流品質信息等大數據,選擇合適熟期品種、播種時間、所需肥料。結合衛星、無人機等遙感技術對作物長勢進行連續監測,對作物受災情況進行客觀評估,對作物產量進行精准預測,真正做到增產、高效、客觀、公正。
『種地時提供方案,什麼品種適合,施什麼樣的基肥,無人機和遙感對作物長勢實時監測,提供病蟲害等災害的評估,再提供解決方案。對農戶來說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對保險公司來說做到合作公平、公正。』中科院北京愛科農科技有限公司遙感工程師張偉波介紹說。
秋菇搶『鮮』上市走俏全國市場
深秋時節,在訥河市拉哈鎮永遠回族村大球蓋菇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在忙著采摘、裝車,剛剛采摘的赤松茸即將發往遼寧、廣州、內蒙古等地市場,成為廣大消費者餐桌上的時令菜品。
今年,訥河市鼓勵動員種植戶利用本地獨特的氣候條件,在7月種植,9月出菇,填補了南方天氣過熱無法生產赤松茸的空檔期,搶佔了全國赤松茸市場先機。目前,訥河市拉哈、訥南、學田、老萊等鄉鎮十個赤松茸種植基地正在陸續出菇,每天出菇量20噸左右,吸引了廣州、深圳、上海、遼寧等地客商前來選購搶訂赤松茸。
訥河市自2016年開始發展赤松茸產業以來,現已初步形成規模化、全鏈條發展態勢。截至目前,共有赤松茸種植基地57個,種植面積3400畝,平均畝產約5000斤。為進一步完善產業配套設施,訥河市在經濟開發區建設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標准廠房3200平方米、冷庫1700平方米的赤松茸產業園,由赤松茸產業龍頭企業松冠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承擔訥河境內赤松茸產品收購、統籌銷售、建設加工和開展產業合作等任務,與全國主要赤松茸生產加工單位建立了穩定良好緊密的業務聯系。目前,公司已經注冊『鶴城小匠』品牌,產品有鹽漬菇、烘乾菇、赤松茸醬菜等。該產業以用工、分紅、入股等方式帶動8461戶建檔立卡戶增收420萬元。
千名黨員下地頭助農抗災搶收
進入9月以來,當地降雨量大,土壤含水量大,處於飽和狀態,個別地塊出現明水狀態,給秋季農業生產帶來極大困難。針對嚴峻形勢,訥河市堅持『糧食不到手、思想不放松、抗災不停止』,把秋收作為當前最緊要的工作,從10月10日開始,市委書記、市長帶隊,縣鄉村三級乾部除留守人員外,千餘名黨員乾部分片深入16個鄉鎮(街道),采取縣級乾部包村、市直機關乾部包地塊、鄉村乾部包戶方式,現場指導、現場調度、現場作業,力爭利用一周時間,完成倒伏玉米、黃豆、經濟作物收獲任務,力爭利用10至15天時間,全面完成大田收獲。
連日來,訥河市各鄉鎮、村屯采取宣傳動員、資金幫扶、物資援助等多種形式,通過修整田間路,協調人力、機車、曬場等措施,幫助農民做好搶收工作,全力以赴加快搶收進度。農業部門組織農機技術服務隊和後勤保障服務隊深入秋收第一線,現場跟蹤服務,做好農機具維護檢修,確保不影響秋收進度。同時,通過落實各項優惠扶助政策,調動秋收生產熱情。對於改裝機械的給予全額補貼,購買新的收獲機械及時辦補。截至日前,全市除玉米、水稻、大豆外,其他作物都已收獲結束,現在水稻已收獲36.5萬畝,佔應收面積的58.87%,玉米已收獲54.6萬畝,佔應收面積的23.82%,大豆已收獲232.4萬畝,佔應收面積的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