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公益訴訟 守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2020-10-24 07:25:3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譚湘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0月24日訊 今年4月,紅興隆檢察院檢察長王學林在二九一農場走訪調研期間,發現煤礦開采造成土地塌陷、耕地破壞,立即將線索上報給黑龍江省檢察院農墾分院。農墾分院高度重視,迅速抽調兩級院業務骨乾組成辦案組,入駐二九一農場開展工作。辦案組與當地礦業企業、行政監管部門等單位取得聯系,多次召開圓桌會、協調會,共同商議解決問題的辦法。

  『多年來因煤炭開采造成農場耕地塌陷、黑土資源減少,這一問題我們長期想解決而沒能解決,檢察公益訴訟推動了塌陷地的復墾治理,保護了黑土耕地。』公益訴訟的治理效果,讓北大荒集團二九一農場場長田旭江感到由衷欣慰。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我省作為國家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公共資源如何治理,是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由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中國這項新型法律制度,為這道難題的解決貢獻了中國智慧。從2017年至今,我省開展公益訴訟保護黑土地行動,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公益訴訟保護黑土工作從無到有,迅速發展,發揮著越來越深入、廣泛的制度價值。

  『依法保護土地資源,促進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助力保障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檢察機關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履行法律監督的職責所在。』黑龍江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高繼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

  監督不是對立 多方攜手破難題

  剛接到綏化市蘭西縣檢察院提起的公益訴訟時,蘭西縣農業局負責人的心裡還覺得有些不是滋味:『最初,感覺公益訴訟工作就是檢察機關的事情,對於行政部門可能成為被告感到壓力很大。』但隨著公益訴訟制度的逐漸開展,越來越多的行政部門對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有了更多的理解:公益訴訟並不是檢察機關找行政部門的『麻煩』,而是提起訴訟後促進多個部門協作,共同完成對公共利益的保護,達到共贏。

  今年春天,蘭西縣檢察機關與農業、環保、畜牧等部門『攜手』,共同解決了養殖場傾倒畜禽糞便污染黑土地的問題。縣檢察機關巡查時發現,蘭西縣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畜禽糞便堆放場建在一般農田上,未做防滲防漏處理,對環境和土壤造成污染。檢察院便會同環保、畜牧等部門,積極上門指導企業建立相關污染處置設施,完善環評手續,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企業建設了糞便處理設施並達到環保標准。目前,企業獲得收益,養殖糞便得到處理,周邊環境和土壤也得到了有效保護,多方共贏。

  在佳木斯市,『訴前圓桌會議』已經成為檢察院和各行政部門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通道』,對於一些無法達成預計效果的公益訴訟案件,檢察院會召集各涉案相關部門聚在一起,共同商量解決辦法。『公益訴訟的目的不是為了「起訴」,而是通過公益訴訟促進問題的整改,檢察院實現監督職責,但絕不是與政府各單位對立,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實現長久發展。』佳木斯市檢察院副檢察長胡淑梅對記者說。

  科技來助力 監控保護一方淨土

  魚翔淺底,白鷗展翅。位於虎林市的珍寶島濕地,神秘的自然美景讓人感覺到人間的歲月靜好,這樣的靜謐裡,有8個全景式攝像頭在監控和保護著這一片淨土。原來,為保護烏蘇裡江水域及珍寶島濕地的生態環境,虎林市檢察院將生態環境檢察室設立在烏蘇裡江畔,通過鏡頭在大屏幕上實時關注保護區各處濕地的情況。

  『有人開墾濕地,過去看看怎麼回事?』富錦市檢察院在『回頭看』濕地生態修復行動中,發現有人私自在緩衝區耕種了14公頃濕地,經過詢問和拍照留存證據,將檢察建議發給環境保護監管部門,很快,這起破壞濕地的行為被制止。

  『科技』手段助力黑土地保護公益訴訟,在黑龍江省檢察系統『遍地開花』:富錦市檢察院與環保局、國土資源局等有關30家行政機關對接聯網,建成公益訴訟與行政執法信息共享網絡平臺,實現司法監督與行政執法的深度融合,同時開啟『公益訴訟+無人機』辦案模式;佳木斯市檢察院成立食品藥品環境快檢實驗室;全省檢察系統還專門成立黑土地和糧食安全辦案技術中心,與有關科技公司建立長效技術協作,委托開發多種公益損害檢測取證工具,為黑土地保護增加了科技力量。

  辦理一個案件 推動整個區域治理

  公益訴訟制度源於國外,但大部分國家只設置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無論是從制度規定還是司法實踐,我國都是首創。

  去年3月,建三江人民檢察院發現,2016年11月份,被告林某某從孫某(合同名為孫某某)手中購買位於勤得利農場50隊『堵口壩』750畝水稻地使用權。次年2月24日,林某某與黑龍江省勤得利農場簽訂此750畝地承包合同,其在未獲得相關部門批准的情況下,將該地塊中間分布的六處林地毀壞並開墾成耕地用於種植水稻。

  森林資源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淨化空氣、釋放氧氣、改善環境的功能。林某某毀林開墾,改變土地用途用於種植水稻,森林植被完全被破壞,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於是,檢察機關通過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請求法院依法判令其賠償被毀壞林地植被恢復費用,該筆專項資金不僅為資源受損轄區的植被恢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更是向社會敲響了警鍾,起到警示作用,讓更多人明白破壞環境、侵害公益的行為都必將受到法律制裁。

  『提起公益訴訟並不是法律監督追求的目標,根本目的還是通過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黑龍江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高繼明一語道出了公益訴訟的初衷。2019年1月至今年8月,黑龍江省檢察機關共受理黑土地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線索892件,立案816件,制發訴前檢察建議644件,提起公益訴訟54件。通過監督辦案,整治違法亂建、亂佔耕地、破壞利用耕地等破壞黑土地的違法行為,保護耕地491.25萬畝。整治違法采伐農田防護林、非法采砂等破壞黑土地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督促行政機關補種耕地生態防護林502.5畝。這些數字,彰顯著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強大生命力。

  通過辦理一個案件,推動整個區域治理,從而加快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公益訴訟保護黑土地,依然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