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多彩果實惹人愛 林區樂享豐收季
2020-10-26 13:43:3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型機械在搶收水稻。

收割韭菜。

  黑龍江日報10月26日訊 又是一年豐收季,一幅幅五彩斑斕的豐收畫卷在龍江森工林區鋪展開來。金燦燦的水稻、紅彤彤的五味子、黃澄澄的大豆、黑黝黝的木耳……職工群眾們看著五顏六色豐收的果實,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今年,森工各林業局有限公司依托資源優勢,發展林下經濟,開發特色品種,產業蓬勃發展。

  北藥種植 拓寬富路

  優良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林下優勢,北藥種植正逐步成為林業局有限公司產業經濟的新增長點,開闊了職工群眾增收致富之路。

  走進八面通林業局有限公司枯河溝北藥種植基地,一陣陣藥香撲面而來,天氣雖冷,這裡卻是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我種植的是人參,面積大概有100多簾兒(當地職工稱呼的1簾10米長、寬度1.7米)吧,現在正在起參,今年的收入又能增加四五萬元。』職工葛世玲臉上樂開了花。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八面通林區著力打造枯河溝、紅房子、七家子、紅星、光義5個北藥基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在北藥種植的發展上,以基地建設為重點,始終堅持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運行良好。

  該局通過林藥間作等方式,相繼種植黃芩、林下參、黃精、防風、平貝、沙棘、百合等近20餘種藥材品類,種植面積達9萬畝。不斷做大做強的北藥產業已逐步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

  在清河林業局有限公司五味子晾曬基地內,紅彤彤的果實鋪滿曬場,著實誘人。種植戶王樹廷品嘗到豐收的喜悅。在清河林業局有限公司的扶持幫助下,王樹廷成立了茂源北藥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規模化統一管理方式,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

  『今年雖雨水較多,但我承包種植的2400畝五味子仍然喜獲豐收。有市場需求,有逐漸完備的產業鏈,有政策支持,我們更得擼起袖子加油乾!』王樹廷滿懷信心。

  今年清河林區又新增北藥種植面積2100畝,目前,清河林業局從事北藥種植的職工群眾已增加到800餘人,年產果量可達150餘噸,產值2400萬元。

  東京城林業局有限公司種植戶劉春山今年收獲了滿眼的北藥刺五加,一人高的灌木叢上掛滿了團團錦簇的『黑色珍珠』。劉春山算了筆賬:『23畝地能產1.2萬斤以上,按今年16元一斤的市場價,產值有望突破20萬元!』

  『刺五加「渾身是寶」,根、莖、葉、果實都能賣錢,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藥用。』劉春山如數家珍。

  傳統種植 顆粒歸倉

  近段時期是葦河林業局有限公司青山林場、東風林場職工群眾最忙碌的時節,每天開著農機車輛早早來到稻田,趁連續晴好的天氣,搶收成熟水稻,力求顆粒歸倉。田野裡,人機收割忙碌的畫面構成了葦河林區金秋最美的風景。

  青山林場、東風林場與五常市毗鄰,距『稻花香』水稻主產區不到50公裡,相同的氣候、土壤以及水源使兩個林場產出的大米色澤、口味十分接近享譽全國的五常『稻花香』。『這兩個林場職工群眾每年種植的近2.6萬畝水稻成為市場「緊俏貨」,供不應求。』東風林場場長關發翔介紹說。

  春種一粒米,秋收萬顆子。在通北林業局有限公司朝陽林場,機械轟鳴聲響徹田野,大型收割機正有序進行收割、脫粒等作業。一會兒功夫,滿載著豆粒的拖拉機開往晾曬場,對黃豆進行集中晾曬。

  『今年種了945畝黃豆,長勢喜人、產量非常好,收益肯定少不了。』朝陽林場的老職工李祥君笑得合不攏嘴。

  在通北林區碧水林場的玉米地裡,種植戶穆紅軍掰下一根成熟的玉米棒,喜滋滋地向記者介紹,『今年受三次臺風的影響,本以為收成不會太好,沒想到產量卻最高,收益能達到20餘萬元。』

  在穆紅軍身後,金燦燦的玉米連成片,成熟的玉米棒挺立在田間地頭,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小碴子』也能形成『大產業』。近期,山河屯林業局有限公司長征經營所的職工們忙得腳打後腦勺,他們將豐收的甜玉米進行蒸煮、晾曬後,加工成『小碴子』出售,和過去直接賣『粘大棒』相比,一公頃能多掙二三萬元。今年,全所共收獲小碴子100萬斤,按最低每斤5元計算,總收入就是500多萬元。

  這幾年,長征經營所的職工群眾通過加工『小碴子』,逐漸趟出了一條致富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長征經營所的『小碴子』將走出大山,走進都市的超市、商場,走上更多百姓的餐桌。

  特色種植 如火如荼

  韭菜、凍蘑、紫蘇、黑木耳……一項項特色種植品種也迎來了豐收季。龍江森工各林業局有限公司利用各自獨特優勢,特色種植發展如火如荼。

  74個韭菜大棚整齊排列,62畝韭菜鋪滿田地,鮮嫩碧綠惹人喜愛,柴河林業局有限公司韭菜基地內豐收美景盡收眼底。經過兩年的悉心『照料』,韭菜茁壯成長,迎來首輪豐收季。

  清晨五六點鍾,柴河林業局有限公司的機關乾部們就來到韭菜大棚,收割、分揀、打捆、裝箱……分工協作,忙得不亦樂乎,就是為了保證韭菜以最新鮮的狀態、最好的品相銷往各地,搶佔市場。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柴河林業局有限公司韭菜基地采用冷棚和暖棚兩種方式種植韭菜,嚴格控水、控溫、控制光照,質量優於露地種植,具有葉寬、肉嫩、味鮮等特點,在市場上很受歡迎。自9月28日上市,每天出售5000斤左右。

  『韭菜一次種植,可多次收割,收益高,見效快。47個冷棚春秋各收一茬,27個暖棚元旦春節各收一茬,市場更寬,銷路更暢,價錢賣得更好,可以搶佔春秋冬三季市場。』韭菜種植基地技術人員對記者說。

  記者在東方紅林業局有限公司青山經營所凍蘑栽培大棚中看到,一排排菌包擺放得整整齊齊,一朵朵凍蘑從中『鑽』出,盡情生長,煞是喜人。『凍蘑不僅顏色、形狀好,生長周期長,口感和營養成分不輸野生凍蘑。』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近年來,青山經營所在大力發展傳統種植項目的同時,緊盯市場,調整結構,扶持職工群眾發展木耳、靈芝、薇菜、冷水魚等特色產業,引領職工群眾不斷發展新品種,逐漸走上產業致富的道路。

  靠種植黑木耳,綏陽林業局有限公司萬寶灣林場職工王龍翔的收入由十幾年前的每月300元,增長到現在年收入10萬元,足足翻了近30倍,他是典型的木耳產業的受益者。王龍翔的黑木耳致富路是綏陽林業局有限公司的一個縮影,如今該局黑木耳年產量達1.7億袋,共建菌包廠22個,菌包全部實現工廠化生產,黑木耳產業實現了穩量提質增效。

責任編輯:宋蔚